Coach Hank|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 部落格
    • 動作示範影片
    • 我的課程
      回主選單
      •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
      Coach Hank|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 部落格
    • 動作示範影片
    • 我的課程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長期持續運動 (2)
      • 教練課程攻略 (3)
        • 健身常見問題 (14)
          • 運動習慣 (7)
            • 長線體態 (12)
              • 訓練技術與觀點 (12)
                • 矯正訓練 (7)
                  • 訓練課表 (3)
                    • 引體向上攻略:從 0 至 10 下 (3)
                      • 新冠肺炎-運動處方 (3)
                        • 新手教練攻略 (5)
                          • 教練職涯 (14)
                            • 生活啟發 (13)
                              • 生活隨筆 (5)
                                深蹲 硬舉 臥推 肩推 引體向上 划船 核心肌群 矯正訓練 運動習慣 長線體態 無限賽局 比較 焦慮 情緒健康 教練經營社群 謝維駿 Hank 的價值觀
                                1. 首頁
                                2. 部落格
                                3. 身體兩側力量不會有對稱的一天,重點是非慣用邊的力量不要落差太大
                                Female Athlete Exercising with Dumbbells in the Gym. Strength Tr

                                身體兩側力量不會有對稱的一天,重點是非慣用邊的力量不要落差太大

                                2023 May 23 訓練技術與觀點
                                內容目錄
                                1. 為什麼身體兩側會不平衡?
                                  1. 身體慣用側因素
                                  2. 受傷因素
                                2. 慣用邊議題
                                  1. 兩側平衡有可能嗎?
                                  2. 大腦限速機制
                                  3. 弱鏈機制
                                  4. 兩側差異太大的問題
                                  5. 如何練身體的弱邊?
                                  6. 雙側槓鈴重量怎麼選?
                                  7. 雙側啞鈴動作/單邊動作的重量是配合弱邊還是強邊?
                                  8. 補強訓練的滿足點在哪,是持續練還是短期階段性訓練?
                                3. 受傷因素議題
                                  1. 傷側需要額外增加訓練量
                                4. 小結:雙側平衡該追求的指標是「避免兩側落差太大」
                                5. 同場加映:補強弱側旋轉與彎曲邊

                                身體兩側的力量不對稱跟身體慣用側有很大關係。如果我們一直有用慣用邊的趨向,身體兩側就不會有完全平衡的一天。事實上,完全平衡也絕非必要,我們更該注重的是「避免兩側落差太大」。

                                為什麼身體兩側會不平衡?

                                • 身體慣用側因素
                                • 受傷因素

                                身體慣用側因素

                                身體慣用側因素是身體兩側肌力不一致的主因。在某些分邊動作中特別容易感到身體兩側力氣的不平均,例如雙手力量差異的肩推、引體向上;雙腳力量的分腿蹲、單腳抬高蹲等。又或者覺得做雙側槓鈴動作例如臥推、划船,只有右邊有肌肉感受度等。

                                事實上,這跟慣用側、非慣用側的差異有很大關係。慣用側因為常使用,所以它的力量、控制、感受通常都會非慣用側好。有人會說他是非慣用邊的感受跟控制比較好,我的經驗是「非慣用邊曾經比較好,只是後來出了狀況」,例如過度使用的代償、受傷,使得非慣用邊反而比慣用側狀態好。例如一個人喜歡用右手單持手機且使用時數很高,那麼右手圓肩幅度會比左邊高,當最終圓肩累積出肩膀傷害時(然後又不處理),就會慢慢變成左手狀態比較好的樣子。

                                另外,身體不只手腳有慣用側,還有慣用眼、慣用咀嚼邊等其他面向。所以身體其實充滿了某一邊比另一邊力氣大、感受高、活動度好等狀況1,例如:

                                • 慣用手=恩,你已經會了。
                                • 慣用腳=雙腳立正站好,往前傾倒,下意識先出腳支撐的是慣用腳。通常慣用手是右手的人,慣用腳則是對側的左腳。
                                • 慣用眼=你現在是羅賓漢,拉弓射箭瞄準前面的蘋果,你瞇單眼瞄準,睜開的那邊眼睛是慣用眼。
                                • 慣用咀嚼邊=塞一塊煎過頭的牛排到嘴巴裡,邊嚼邊翻白眼的同時,你把肉推到哪邊的臼齒呢?
                                • 慣用旋轉邊=現在請做出棒球投擲動作,如果你握球的手是右手,那麼你慣用的旋轉邊是向左旋轉(右手拉弓把球向前丟出時,右邊肩膀往左邊旋轉)
                                • 慣用側邊=現在請做出側棒式,你下意識撐的那邊是慣用側邊

                                人在使用身體時有它的規律,而這慣用邊規律可能是從你小時候還在流口水時,用某隻手把玩具塞到嘴巴裡時就開始發展的事情,只是你長大開始重訓之後才覺察到有這件事情。所以當有這麼多慣用側的影響時,把雙側練到平衡其實是沒有必要也不實際,重點應放在雙側不要落差太大

                                註1:如果你像我一樣是左撇子,握筆左手,但體育活動學右手,那部分慣用邊可能會不一樣是正常的。這樣的慣用邊不一致則是後天的學習因素。

                                受傷因素

                                造成的兩側肌肉力量不平均是一常見因素,例如左腳踝慣性扭傷但沒有好好處理,那麼身體在使用雙腳力量時,會為了要保護傷腳,而把力量分配到右腳上,此為保護性的代償。承此議題,假若腳踝嚴重扭傷導致韌帶斷裂,最後決定去開刀,但術後復健做得不太理想,肌肉力量與腳踝功能未恢復到理想值,那也會有肌力不平衡的問題。

                                另一種情況是傷後重建,傷側力量會比健側落差一些,傷側在復健時會需要額外加強肌力。

                                慣用邊議題

                                兩側平衡有可能嗎?

                                如果我們一直有用慣用邊的趨向,身體兩側就不會有完全平衡的一天,想想,你應該不會一三五右手持筷,二四六換左手吧?(那週日呢?)。事實上,完全平衡也絕非必要,我們更該注重的是「避免兩側落差太大」。

                                大腦限速機制

                                加速的反面是煞車。想像你只練右手,把右手練得跟招潮蟹一樣的比例,但左手細的跟牙籤一樣。你覺得這樣極度落差的比例,能讓你用「右手大力揮拍」嗎?答案是不能。

                                因為當右手揮出時,對邊的身體要做相對應的穩定與煞車,如此右手的力量才能順利輸出。當兩邊力量落差太大時,右手的旋轉力道會大於另一側所能提供的穩定力,如此身體會有向左跌倒或煞車肌群拉傷的風險,故大腦會啟動限速機制,在能穩定且安全的前提下產出力量,因此,我們可以說右手揮拍的力道與射程都被不穩定給吃掉了。招潮蟹的比喻是想告訴你如果兩側力量差距過大時,如果做單側運動(例如持拍運動)強邊的力量會被弱邊牽制,落差越大,牽制越明顯。跑步更是明顯例子,假設一個人的一側力量很大,你從後面觀察這個人跑步,他的每一次向前跨步,身體都要花額外力氣抵銷過多的旋轉力而不是向前推動,那這樣怎會跑的好呢?

                                弱鏈機制

                                那做雙側運動時呢?想想「弱鏈機制」,一條腳踏車鏈條最終斷裂處不是完整無損的鏈目,而是已經鬆掉最弱的那一目,故整體鏈條的強度與耐用度取決於弱目的強度。

                                假設操作深蹲時,右腳力氣明顯小於左腳很多時(但又要把重量扛起來),那身體會傾向把重量多放一點在比較強的左腳上。那雙腳所能扛最大重量且姿勢標準的最大值,就是弱腳所能承重的最大值。

                                兩側差異太大的問題

                                • 單側運動時,強邊的力量輸出受弱邊的牽制
                                • 雙側運動時,動作品質與強度來自弱邊的能耐

                                好在,兩側肌力/活動度/穩定度只要差距小於一定的範圍內時,牽制與弱鏈問題影響比重就會降低到幾乎可忽略的程度。我的經驗是10%的落差都是可承擔的範圍。

                                如何練身體的弱邊?

                                單次訓練的課表順序可以是這樣:單邊啟動→雙側槓鈴運動→雙邊啞鈴訓練或單邊訓練

                                單邊啟動
                                有些人反應他做雙邊動作時,弱邊的感受度比較不好,雖然感受度不好不代表肌肉沒出力,更不影響訓練,但會影響心情。如果你的目的是肌肥大,你可以在雙側運動前加入單側啟動訓練。這是課表的「額外」項目,可做可不做。

                                單邊啟動訓練其實就是單邊單關節訓練或單邊訓練,將意識集中在弱邊想強化的肌肉上,動作速度正常或偏慢,僅操作10下2組或讓肌肉有感覺到出力的程度即可進到下一項,請避免份量過大而影響後續訓練。

                                動作參考:

                                • 槓鈴臥推=單邊胸飛鳥/單手啞鈴臥推
                                • 槓鈴肩推=單邊肩飛鳥(中束)/單手坐姿啞鈴肩推
                                • 槓鈴深蹲=彈力帶臀肌外旋/輔助腳單腳蹲
                                • 槓鈴硬舉=彈力帶臀肌外旋/輔助手單腳硬舉

                                雙側槓鈴運動
                                雙側訓練還是要練,如果想在雙側運動中找到兩側平衡,那麼在雙側運動中嘗試做出正確的重心分配會是很直觀的訓練策略。

                                雙側運動時專注在將重量平均分配到身體的兩側,讓身體學習正確的雙側運動軌跡。如果你的體感比較沒這麼好,請試著看鏡子練,或錄影檢視動作。雙側動作的強度與份量要以動作標準無代償的前提下設定,也就是弱鏈能承擔的上限為你拿捏的依據。

                                雙邊啞鈴訓練或單邊訓練
                                相較於槓鈴,強邊可以輔助弱邊,外表動作看起來可能不會有太多差異。但如果是單邊或啞鈴呢?自己做自己的,動作不穩就是動作不穩,該有的弱點就全都跑出來了。

                                動作參考:

                                • 臥推=雙手啞鈴臥推
                                • 肩推=單手站姿啞鈴肩推/坐姿雙手啞鈴肩推
                                • 深蹲=分腿蹲、單腳抬高蹲
                                • 硬舉=單腳硬舉

                                臥推為什麼不放單手啞鈴臥推?理由是當單手啞鈴臥推的重量被牽制的不是單手力量,而是核心力量與整體平衡。對,這就是招潮蟹躺下來的版本,你可以在單手臥推中輕易感受到一手練太壯會有什麼問題(小心不要跌倒)。那我可不可以單手啞鈴臥推,一手拿重但另一手拿稍輕的啞鈴來配重?可以的,你現在能體會招潮蟹在跌倒後終於願意鍛練左手的好處了!所以最後你會得到跟我一樣的結論:「直接做雙手啞鈴臥推吧!」。

                                同樣的,肩推補強也不做單手坐姿啞鈴肩推(還想跌倒第二次嗎?),改採站姿啞鈴肩推。站姿跟坐姿的差別在於站姿肩推可以輕易平衡身體兩側重量,站姿可以繃緊整個身體,雙腳踩穩夾屁股,舉起另一隻手配重,站姿要拿到單手40公斤以上都沒有問題的。同時,單手啞鈴肩推還可以練到旋轉平衡跟側邊平衡能力(抗旋轉、抗側彎),你可以當它是靜態版本的單邊負重走路。

                                雙側槓鈴重量怎麼選?

                                假設深蹲從空蹲到50公斤,弱邊都不會內夾膝蓋代償,55公斤需要專注才能控制膝蓋撐開,60公斤無法控制膝蓋內夾,那麼目前弱邊膝蓋可控閥值大概在50-55之間(總之是60以內)。請試著退回到55公斤多堆疊一陣子,當55公斤從「需要專注控制」變成「可輕鬆控制」時,你弱邊膝蓋抗內夾閥值已經提高,請再加重,持續這個循環。

                                雙側啞鈴動作/單邊動作的重量是配合弱邊還是強邊?

                                以弱邊為主。我們的目的是補強弱邊,以弱邊可承擔的重量為主,強邊順打。同樣道理,在單邊訓練時,弱邊拿多重,強邊就拿多重。

                                補強訓練的滿足點在哪,是持續練還是短期階段性訓練?

                                我的回答是持續操作。一但你感覺達到雙側肌力已經足以平衡,感覺達到滿足點而停練,慣用邊的落差也會慢慢又累積出來的。

                                最懶人的做法是讓雙邊槓鈴、雙邊啞鈴訓練以及單邊訓練有意識的在課表中輪替出現,確保雙側肌力一直保持在容許落差範圍內。

                                受傷因素議題

                                傷側需要額外增加訓練量

                                • 慣用邊因素的不對稱=不用額外增加訓練量
                                • 受傷因素的不對稱=需要額外增加訓練量

                                弱邊多練一組或多做幾下的時機是:「已知傷後的重建」,例如肩傷後由物理治療師轉過來的,兩手力量已知有差距,傷側手力量暫時跟不上好手,所以確實會讓弱邊用比較低的強度多練一點作為補量。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雙側不對稱差距明顯到自己看得出來時,常常是脊椎側彎,這你應該先找物理治療師,我們不該在此討論弱側補強的問題。

                                小結:雙側平衡該追求的指標是「避免兩側落差太大」

                                追求雙側肌力絕對平衡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人有慣用邊的事實。我們應該追求「兩側不落差太大」的近似平衡。訓練概念採用弱鏈機制,即整體強度取決於弱鏈強度的方針進行訓練的補強,並有意識地將雙邊啞鈴、單側動作放入課表中進行輪值。


                                同場加映:補強弱側旋轉與彎曲邊

                                *注意!如果你已出現(或疑似)脊椎側彎現象,請勿使用本補強法,並洽物理治療師諮詢。

                                • 補強旋轉邊、側邊=下肢單邊訓練+上肢單邊訓練+單邊負重走路(公事包走路)+旋轉丟球+側彎丟球
                                  • 單邊訓練=抗旋轉、抗側彎訓練
                                  • 丟球=主動旋轉、主動側彎訓練
                                旋轉伴隨側彎,側彎伴隨旋轉,故補強旋轉或側彎任一元素都算是兩個元素一齊補充。

                                關於旋轉邊、側邊補強,我先提醒你:「目的不是雙邊對稱,而是弱邊不要跟強邊差太多。」當你過度強調弱邊補強時,意思是強邊訓練時數不足,我們終究要用右手殺球的,左手只要有補強到就好。

                                當接近賽季時,例如季前期、季中期(例如比賽前3個月),兩邊落差應該是很棒的事,代表你身體在正確的軌道上強化。而在休賽季或季外期時(那些一整年賽事都比完,大家揪吃飯敗裝備養傷增肌肉的季節)才是將兩邊拉到近乎對稱的季節。舉個例子,棒球投手、高爾夫選手,在季外期是真的會做很多兩側肌力差異補強的訓練。所以我講的補強弱側邊,不是全年都可以補的喔。

                                如果想要讓弱邊的旋轉跟側邊能跟上強邊,上肢下肢的單邊訓練都要練,單邊訓練時能好好動作不側彎不旋轉就是一種「抗動」,練的是弱邊的旋轉與側彎的煞車制動能力。單邊負重走路可以當作是動態的、有負重潛力的抗旋轉抗側彎訓練。

                                而丟球則像是模擬左手持拍。我不認為技術教練會真的讓選手練換手持拍,這會混淆賽場上的技術與走位。但在健身房丟丟藥球而不是持拍,這會讓大腦辨識為「喔,這跟持拍是不同動作,所以我不會跟賽場上的技術混淆」,我認為這樣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如果說單邊訓練或負重走路是「抗」的訓練,那丟球則是主動發展弱邊旋轉力、側彎力的招式,當弱邊的主動旋轉力、側彎力的差距與強邊縮短時,對大腦來說也是一種解除「強邊牽制」的訊號。如果你的健身房沒有藥球,拿 Cable 做做旋轉也不錯。當然,如果你沒有持拍比賽,跳過丟藥球或Cable 元素只做抗動就可以了。

                                單邊公事包走路(抗旋轉、抗側彎)

                                藥球側丟(主動旋轉)

                                藥球側邊下砸(主動側彎)

                                Cable 旋轉拉

                                Cable 旋轉推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其他文章
                                為什麼腿推可以做得比深蹲重?
                                女生練胸,胸部會不會越練越小?
                                注意!跟著影片練不是初學者的選項,你必須先具備偵錯能力
                                量體脂肪:你不可不知的內幕
                                確診胸悶怎麼辦?訓練課表的分享與示範

                                封面圖引用資訊
                                Photo by microgen on iStock Photos 


                                我是Coach Hank 謝維駿,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目前在 前勁體能 Akrofitness 擔任肌力與體能教練,台灣師大體育教育碩士,肌力與體能教練年資10+年。

                                教學內容:
                                1. 學習基礎重訓動作
                                2. 自主操作重訓課表
                                3. 獨立判斷問題並排除
                                4. 培養自主訓練習慣

                                我的課程: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新北永和)

                                其它文章、課程資訊與履歷:coachhanksc.com
                                前勁體能永安店 分鐘計費會員招募中(捷運永安市場站,出站一分鐘):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R6I6tcs3MABOFm4qg4MIDrESGAtKAeJt9aLE9j68wDaUK1Q/viewform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肩推肩膀痛?矯正訓練:肩推引體向上篇

                                  肩推起槓瞬間覺得肩膀痛嗎?肩推時手舉不直,手ㄧ伸直不是腰痠就是肩膀痛嗎?甚至,肩推常常覺得脖子酸? 如果有上述問題或許是胸椎、肩胛骨的位置不佳或肌肉太緊。請進來看看如何檢查與調整吧。

                                  苦練-是通往金牌的必經之路?

                                  能力焦慮:好還要更好,什麼時候才能休息一下?

                                  男教練指導女學員健身房深蹲,強調正確姿勢。

                                  Coach Hank 謝維駿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新北永和)

                                  你好,我是Coach Hank 謝維駿,在新北市永和區 前勁體能 Akrofitness - 永安店 教授一對一私人教練課的肌力體能教練。藉由協助人們建立重訓習慣,幫助更多人開始運動並長期持續,進而享受運動帶給身心的諸多好處。 我希望有一天即便沒有教練在你身邊時,你也知道如何持續訓練。以下是我的四個指導路徑: 1. 學習基礎重訓動作 2. 自主操作重訓課表 3. 獨立判斷問題並排除 4. 培養自主訓練習慣

                                  生存焦慮:對生活感到無力,但不代表你要放棄

                                  「沒有一棵樹的枝枒能觸及天堂,除非它扎根至地獄。」榮格如是說。沒有途徑可以讓人快速享受好處。除非,你生於磨練並受磨練的養份成長。 「美麗總是從痛苦中生成。」最踏實的生活總在走過黑暗憂鬱黑谷之後。 或許環境的挫折讓你感到生命的無意義,或許環境的巨大改變讓你感到生命的不公平。也許你走錯方向、也許你忽視自身問題。總之,不要放棄。關於人生,只要活著,總有路走。

                                  幫助女性在健身房運動的私人教練

                                  因為我不懂訓練,所以我理解你的難處

                                  我曾面試過一位教練,剛歸國、手上有超過5張的國際證照並且歷練豐富(事實上,一整份履歷填寫得滿滿的),這應該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練吧? 在試教的當下,教練跟我說動作要學會是要讓神經連結線路化、髓鞘化,如果要變壯則是要做的夠重,讓神經可以徵招高階的運動單位並且肌肉橫斷面積增加。然後更多的外星語帶著我逐漸離線... 如果我是第一次加入運動的學生,我可能會從此不敢重訓了吧?

                                   
                                  Designed by 路老闆 光沐之心
                                  COPYRIGHT ©Coach Hank|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