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ach Hank|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 部落格
    • 動作示範影片
    • 我的課程
      回主選單
      •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
      Coach Hank|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 部落格
    • 動作示範影片
    • 我的課程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
    • 文章總覽
    • 分類
    • 長期持續運動 (2)
      • 教練課程攻略 (3)
        • 健身常見問題 (14)
          • 運動習慣 (7)
            • 長線體態 (12)
              • 訓練技術與觀點 (12)
                • 矯正訓練 (7)
                  • 訓練課表 (3)
                    • 引體向上攻略:從 0 至 10 下 (3)
                      • 新冠肺炎-運動處方 (3)
                        • 新手教練攻略 (5)
                          • 教練職涯 (14)
                            • 生活啟發 (13)
                              • 生活隨筆 (5)
                                深蹲 硬舉 臥推 肩推 引體向上 划船 核心肌群 矯正訓練 運動習慣 長線體態 無限賽局 比較 焦慮 情緒健康 教練經營社群 謝維駿 Hank 的價值觀
                                1. 首頁
                                2. 部落格
                                3. 教練學矯正訓練的目的是輔助訓練,而不是當物理治療師
                                教練學矯正訓練的目的是輔助訓練,而不是當物理治療師。

                                你所有學到的矯正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教學更好嗎?

                                教練學矯正訓練的目的是輔助訓練,而不是當物理治療師

                                2023 Apr 11 新手教練攻略
                                內容目錄
                                1. 在學習矯正訓練之前
                                  1. 什麼是矯正訓練?
                                  2. 什麼是訓練?
                                  3. 你的客戶是誰?
                                2. 不要學的矯正訓練
                                  1. 疼痛與復健不是你的範圍
                                  2. 進階矯正:模糊的邊界
                                3. 最該學的矯正訓練
                                  1. 最好的矯正訓練?
                                  2. 藥是老的好
                                4. 我的矯正訓練清單
                                  1. 需求分析
                                  2. 動作評估篩檢系統
                                  3. 矯正路線邏輯
                                  4. 肌肉動力學教材
                                  5. 累積矯正資料庫
                                  6. 我的轉介名單
                                5. 結語:有意識的追求更少

                                你所有學到的矯正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教學更好嗎?

                                • 身為教練卻跑去學治療手法:太多人學了超出教練範圍的「治療」手法,aka 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日常
                                • 研習走錯棚,跑去當分母:那些目標客群是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生參加的在職工作坊,但你跑去當研習場租的分母
                                • 學了一堆根本不是你客群需求的矯正:教的都是少女,如何預防十字韌帶斷裂不知道,倒是對建構中老齡骨質密度很理解

                                更好的學習策略,應該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去找那些「或許我需要」、「感覺未來會用到」的研習。夠用的矯正訓練工具箱比太多的矯正訓練更好。唯有先幫自己設下學習範圍,學習對用不到的技術說「不」,你才可以真正的擁有矯正技術自由的訓練人生。

                                在學習矯正訓練之前

                                在開始學習矯正訓練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先釐清矯正訓練、訓練的意義,接著我們才來考慮該學什麼。在學習任何一項技術之前,先理解問題的本質是重要的。

                                什麼是矯正訓練?

                                • 為了讓訓練更好而服務的輔助技能

                                你不是要當物理治療師,你學矯正的目的是為了讓訓練流程更順利。

                                廣義的矯正訓練例如:肌肉放鬆、伸展、啟動、熱身技術、正確的動作品質等,這些都是為了排除訓練現場問題的輔助技術。總的來說是為了讓「訓練更好」,這就是矯正訓練存在的目的。

                                什麼是訓練?

                                • 訓練是幫助客戶達成他的需求與目標,以最安全、最符合客戶長期利益的方式處理

                                當「矯正訓練的比重大於訓練本身」時,轉介客戶給治療師,而不是學更進階的矯正。我們永遠要為客戶的長期利益著想,你做比較快還是治療師做比較快,誰做效果比較好、誰做比較安全?總的來說,誰來執行對客戶的長期利益比較好就該是誰做。

                                如果客戶委託你的最終目的是讓身體各方面進步,那你就應該用更全局的角度思考。「讓專業的來」,物理治療做治療,教練做訓練,客戶獲得最好的處置,三方合作,三方共贏。

                                你的客戶是誰?

                                你不需要包下世界上所有的矯正,而是能解決你教學問題的就好。

                                一開始就理解世界上的訓練技術你學不完是很重要的事情。你不需要學會市場上所有的矯正,事實上你不可能學完,所以你只要聚焦在那些真正能幫助你解決你教學問題的就好。那麼,學習矯正訓練前要知道你自己的客戶是誰?練什麼?

                                1. 客群是誰?
                                2. 客戶目標是什麼?
                                3. 往目標前進需強化/排除的地方是什麼?
                                4. 會練哪些動作?
                                5. 這些動作對於你客戶來說,最常見的卡關點是什麼?
                                6. 你能排除的、你還沒辦法排除的、你需要轉介的?
                                需求分析:以客群為企業高階主管、企業主為例
                                1. 客戶的目標通常是什麼?
                                  • 藉由運動加強體能、精神力等工作能力
                                  • 健康。如預防肌少症、高血壓、血脂、血糖症狀
                                2. 往目標前進需強化/排除的地方是什麼?
                                  • 普遍的身體狀況:因工作的快節奏與高壓力,身體張力普遍較高(身體很緊),具體出現在腳踝、髖關節、胸椎與肩關節。
                                  • 普遍的心理狀況:
                                    • 過度亢奮與焦慮,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是常態,睡不飽睡不著是常見狀況。
                                  • 具體改善方向:
                                    • 讓副交感神經介入更多
                                    • 減緩肌肉關節壓力
                                3. 會練哪些動作?
                                  • 讓副交感神經介入更多,跳過以下訓練:
                                    • 爆發力訓練(1-3下爆發力訓練)
                                    • 大重量訓練(<5RM)
                                    • 力竭組訓練(丟棄有效次數,改為累積訓練總量)
                                  • 減緩肌肉關節壓力:
                                    • 跳過上述三者
                                    • 訓練中佐入活動度元素(單邊旋轉、單邊側彎、跑跑跳跳)
                                    • 減少單關節訓練改為多關節訓練(淺前線、淺背線、功能線、側線為基礎,客戶喜愛的部位為輔)
                                  • 矯正技術區
                                    • 腳踝
                                      • 大腳趾活動度:因穿皮鞋緣故,注意大拇指活動度受限(例如拇指外翻或腳趾過度擠壓)可能影響分腿蹲後腳的控制力
                                      • 腳踝背屈能力跳過:因為長年穿皮鞋,小腿張力矯正沒完沒了效率低,腳踝背屈能力跳過,深蹲直接墊高腳踝或六角槓替代
                                    • 肩關節
                                      • 肩胛骨上旋轉:普遍有肩膀菱形肌、提肩胛肌卡死問題,注意肩胛骨上旋轉能力
                                      • 肩胛骨上側夾擠:注意棘上肌的滑動控制,特別是慣用手
                                      • 肱骨前引問題:後側肩關節囊鬆動術可以學一下,多練拉,推適量。注意訓練握寬不要握得太寬,容易有肩膀前側夾擊問題(肱二頭肌長頭)
                                    • 胸椎
                                      • 胸椎活動度:胸椎普遍卡死且僵硬,挺胸、水平旋轉、側彎能力可多練
                                      • 降低對胸椎、肩關節角度的期待:上班工時長,矯正沒完沒了,對胸椎、肩關節過度要求活動度的訓練直接廢掉對大家都好,例如槓鈴肩推、上胸臥推等,改軍事啞鈴肩推、地雷管肩推
                                    • 核心
                                      • 骨盆正位:通常前傾,腰椎壓力大,注意骨盆正位的控制
                                      • 腰椎卡死+核心鬆弛:下腹部普遍鬆弛,下捲腹可多丟,順便鬆動一下腰椎。上腹部因駝背緣故普遍緊繃,上捲腹廢掉不練
                                    • 髖關節
                                      • 髖關節僵硬:加強外旋、外展、髖伸能力,後側髖關節囊鬆動術要學
                                      • 髖關節前側夾擠:屈曲張力排除、預防髖關節前側夾擊
                                    • 膝關節
                                      • 膝蓋退化:客戶的膝關節普遍不佳,具體呈現在內側半月板退化狀況
                                      • 快篩:已有疼痛者,放鬆大腿肌肉、調整深蹲姿勢如果還會痛,轉給治療師評估,可能須轉介醫生近一步治療
                                      • 膝蓋制動力:大腿股四頭肌、臀肌、足弓離心肌力強化,如分腿蹲、單腳抬高蹲等
                                4. 這些動作對於你客戶來說,最常見的卡關點是什麼?
                                  • 極致的肌肉關節緊繃
                                    • 肌肉激痛點要背(例如:胸肌、菱形肌、提肩胛肌、棘上肌、棘下肌、腰大肌、闊筋膜張肌、股直肌、股內側肌、脛後肌)
                                    • 關節鬆動術要學(例如髖關節前後關節囊、後側肩關節囊、脊椎活動度練習等)
                                  • 控制普遍較不穩定,特別是膝關節
                                    • 髖關節、踝關節啟動技術(例如髖外旋、外展、伸展,踝外翻)
                                    • 膝關節退階運動要學個幾招(輔助深蹲、椅子深蹲等)
                                  • 教學現場問題
                                    • 內耳平衡問題
                                      • 快節奏、工作壓力大,普偏身心緊繃、睡眠問題很常見,如此的內耳平衡性會比較差,特別在業績旺季時
                                      • 需建制內耳平衡力評估法,例如閉眼單腳測試
                                      • 訓練時特別注意排除肩頸張力(會造成頸因性頭痛那些小肌肉查一下)
                                      • 減少頭部快速、大幅度位移的動作,例如壺鈴 Swing 改成頭一直看前方某個定點而不要脊柱中立
                                    • 胃酸問題
                                      • 學習重訓用的閉氣與吐氣技巧:應酬是常態,酒喝太多胃食道逆流也很常見,錯誤的呼吸技巧容易導致胃酸逆流
                                      • 跳過要閉氣+胃部劇烈晃動(或擠壓)的訓練:例如抓舉、丟藥球
                                    • 快節奏問題
                                      • 矯正不夠簡單就難以執行:老闆的節奏很快,耐心不多。你的矯正訓練如果不夠簡單就很難執行,而且他們操一整天通常很難專注在控制精細動作上
                                      • 別妄想會做回家作業:有做算賺到,沒做是正常,每次來都要再次檢查身體狀態
                                      • 矯正技術盡可能樸實:學習那些素人看影片也能學會的矯正技巧,不要搞炫砲招式,老闆沒空學也記不起來
                                5. 你能排除的、你還沒辦法排除的、你需要轉介的?
                                  • 無法排除需要轉介的:
                                    • 內耳平衡=耳鼻喉科
                                    • 交感神經問題=神經內科
                                    • 心肺訓練=預先諮詢心臟內科
                                    • 肌肉關節發炎或受傷問題=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生、骨科醫生(後續訓練依照醫囑)
                                上述是我一路的學習與經驗。有發現了幾個重點嗎?
                                • 矯正訓練是擴充技能,不是起始技能
                                  • 每一個待解決的問題,都可能成為一個學習的契機
                                  • 遇到問題時才去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鎖
                                • 矯正訓練很吃客群定位
                                  • 你要先對客群趨向有明確的理解,專攻那塊才能做得深、做得準
                                  • 剛開局誰知道自己的客群定位?對啊,那你一開始根本沒必要學習更多的矯正訓練
                                • 矯正訓練很多時候只是補救災難
                                  • 如果你為了要加強背肌感受度所以一直要求客戶練背握寬一點,偏偏你的客戶都是高階主管,那麼你的客戶棘下肌發炎、肱骨前側夾擊都是很正常的事,有時候你需要的是換訓練動作,而不是學矯正訓練補救災難。
                                  • 很多時候教練自己也有同樣的身體問題。後來我才理解,自己練錯客戶當然也會學錯,你必須先檢視自己是否就是災難製造者?
                                • 跟著客戶一起成長
                                  • 日本動漫有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魔王第一集就出現,動漫就結束了。主角真好運,每一次技能突破都是遇到當時很難打敗的對手才出現的。動漫如人生,你不覺得你也在演你人生的動漫嗎?你剛開始菜,客戶的問題也不會太棘手,慢慢的你越來越強、客戶也越來越難,這才是正常的成長歷程。
                                  • 跟你說,慢慢變強比較好,技術累積需要時數,快速學習一堆很少練習的技能,並不會讓你進步(相信我,不熟練的技術某天突然要拿出來用時,在客戶面前要多笨矬就有多笨矬)

                                總的來說,矯正訓練學習的重點在於「匡列範圍」,是先知道訓練的本質以及做好需求分析。夠用的矯正訓練工具箱比太多的矯正訓練更好。唯有先幫自己設下學習範圍,學習對用不到的技術說「不」,你才可以真正的擁有矯正技術自由的訓練人生。

                                不要學的矯正訓練

                                疼痛與復健不是你的範圍

                                • 原則1:任何是以處理疼痛為目標的「治療手法」都不是你的學習範圍
                                • 原則2:配合醫囑進行術後訓練,但「術後復健手法」我們不學

                                教練的訓練範疇是從「零開始往上增加」,簡單來說是強化。醫生與治療師則是從傷害中重建,是從「負值到零」的過程,簡單講是醫療、治療。處理傷害疼痛是醫療體系的範疇,所以,任何以處理疼痛為目標的「治療手法」都不是你的學習範圍。

                                那麼術後重建呢?這是我們教練工作的邊界範圍了,請注意拿捏。以十字韌帶斷裂為例:

                                1. 開刀或評估要不要開刀=復健科醫生、骨科醫生
                                2. 術後膝關節角度重建=物理治療師
                                3. 術後「初期」功能重建=物理治療師
                                4. 術後「中期、後期」功能重建=物理治療師或運動傷害防護員
                                5. 膝蓋功能恢復正常,膝蓋能力強化的「初期」訓練=運動傷害防護員或教練

                                其中,手術後期肌肉關節功能重建(項目4)在國外,通常由物理治療師或運動傷害防護員執行,在台灣,目前專業分工這個概念還沒有普及,偶而還是需要由教練補充需求缺口。事實上,膝蓋功能讓治療師或防護員重建到「近乎無痛」後(項目5),才是教練工作的開始。

                                (老實說術後重建這塊難度很高,初學者教練完全不建議碰,而運動傷害防護員才是『手術後期重建,從物理治療→教練中間的過渡期訓練執行者』這塊市場痛點最需要填補的角色,教練工作非常需要你們的加入。)

                                所以,那些以術後重建訓練為目標的「復健訓練」也不是你的學習範圍。你可以學非常退階的肌力訓練,其中器械式訓練的「固定軌道」與中高齡訓練的「低強度訓練法」與術後的肌力訓練有很大的共用部分,這是可以學的地方,但術後復健真的不是你該碰的部分,例如關節角度開發、疤痕組織處理、發炎反應處理、儀器治療等。

                                進階矯正:模糊的邊界

                                當你的矯正技術越強,能排除的問題越多,你的客戶也會越來越難。到了最後,你或許會開始感到矯正與治療的界線變得模糊。如果你有一天走到這裡,在考慮進一步學習(或跨界),我有幾個判斷點可以給你:

                                • 法規面:你執業內容屬於誰的業務範疇?

                                任何以治療、排除疼痛的行為,通常都踩在模糊的界線上。學習更多矯正還是轉介?請謹慎拿捏。

                                是否具備解決能力跟有沒有取得國家考試當然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就怕你沒辦法解決。當你沒證照卻能解決問題時,你可能會被稱為很神的教練,但當你讓客戶的傷害加重時,你進行的「治療行為」可是屬於違法行為,在法律上,你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你要知道你在做的業務走在灰色地帶,暗路走多,總有風險。

                                最該學的矯正訓練

                                最好的矯正訓練?

                                如果你看的客戶夠多,你會發現有在「保養」的人狀態真的有差。有像「老人」的年輕人,也有像「年輕人」的老人,於是我理解到最好的矯正訓練或許是「如何讓客戶長期保持活動」?

                                滾石不生苔。如果一個人長期都有保持活動習慣,這樣的客戶幾乎不需要太多矯正訓練,身體流暢的很。如果順著這個概念發想,讓客戶願意持續運動的那些軟實力技能,是否也算是廣義的矯正訓練呢?例如:更精準的需求分析、引發成就感的課表編排技巧、激勵人心的說話技巧等等。大家看股票都很有概念,説買股票不要單壓,要買全市場趨勢的ETF,你怎麼就沒在訓練中意識到這件事?你是否太單壓在矯正訓練了?

                                藥是老的好

                                所謂的矯正技術是如果一招能搞定80%客戶,就不需要學習第二招。矯正技術一直都是符合 80/20 法則的,真正好用、常用、沿用數十年的就那幾招,而那些看起來很炫的矯正技巧,是拿來維持 IG 流量跟吸引按讚用的,平常實務根本用不到。

                                非類固醇止痛的老藥是阿斯匹靈、抗凝血的老藥是華法林;下肢肌力的老藥是深蹲、背肌變大的老藥是引體向上。這些處方都沿用數十年了,不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叫得到貨、都有人知道、成本低、易傳遞、安全、大部分人使用後都反應良好。我希望你學習這樣的技術。而那些炫砲招式呢?額~愛心按一按就好。

                                • 盡可能簡單
                                • 盡可能萬用
                                • 盡可能方便溝通

                                我的矯正訓練清單

                                  需求分析

                                  學會需求分析才知道如何劃分學習範圍,你可以直接拿「你的客戶是誰?」這個章節提到的問句與範例做分析,或者找一張國際證照來學。需求分析章節通常是國際證照的必備章節。我的需求分析是在 NSCA-CSCS 裡學的。

                                  動作評估篩檢系統

                                  回想高中老師是如何「檢測」你的學習進度的?答案是早自習小考、期中考以及期末考。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考題,當篩檢出不理想的成績時,隔天的教學就會做出調整。而藤條打手心改變教法可以說是老師的矯正訓練。

                                  你必須要有自己的篩檢系統,就猶如老師有他自己的題庫一般。如後述段落「肌肉動力學教材」所說的,你只要把教學動作裡的5種常見錯誤記起來,要評估時就請客戶做一次動作,這是一種現學現用的簡單動作評估。

                                  我用的動作篩檢系統是FMS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這幾年則是用他們家的進階系統 SFMA (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會用這套系統的原因是因為動作設計的源頭是重訓動作、人體功能,SFMA 則是對應解剖列車的線路邏輯,這讓我只需學最少技術卻能獲得較多的應用,我覺得很划算。 

                                  動作篩檢系統真的太多了,你可以找一套符合自己個性的、背景的,或單純覺得順手的就好。重要的是,你只是需要一套能定位客戶問題以及程度的「題庫」就好,更多套評估系統就跟更多招矯正訓練一樣的多餘。

                                  矯正路線邏輯

                                  該怎麼矯正總要有個邏輯依循吧?我使用的公式:

                                  • 放鬆→伸展→啟動→整合

                                  這是源自 NASM-CES 裡的「矯正訓練連續體(Corrective Exercise Continuum)」*

                                  *更多訊息請參考我另一篇文章《矯正訓練-模組篇》

                                  肌肉動力學教材

                                  矯正訓練首重定位問題,先能抓出哪個關節或肌肉出問題,才有矯正的機會。關於定位問題,相關的學科是:

                                  • 人體解剖學:肌肉擺在身體哪個位置
                                  • 肌肉動力學:肌肉的功能、方向、群組動作等

                                  你問我不是要推薦矯正訓練嗎?為什麼介紹我書?我跟你講,如果你不知道肌肉,那矯正個屁XD。我使用的教材是人體解剖全書,這本書解剖學跟肌肉動力學都有教,圖片上的文字引導很簡單好懂,也是一本「阿斯匹靈」級的簡單教材。

                                  書本買了,從何開始學起?依據 NASM 矯正模組列出四個學習重點: 

                                  1. 肌肉放鬆技巧:滾筒、按摩球的操作練熟
                                  2. 肌肉伸展技巧:靜態伸展、動態伸展
                                  3. 肌肉啟動技巧:aka 單關節訓練
                                  4. 身體整合訓練:aka 多關節訓練,把你要教的動作練熟

                                  要怎麼知道是哪些動作或肌肉需要使用 NASM 矯正模組技巧?依據前述章節的需求分析法歸納出下列步驟:

                                  1. 把你常教的動作列出清單
                                  2. 先把常教的動作練熟、教熟(很多時候是你教錯,而不是客戶需要矯正)
                                  3. 常教的動作列出5個常見問題
                                  4. 找出常見問題對應的問題肌肉
                                  5. 學習該肌肉的放鬆伸展技巧,或啟動整合技巧
                                    • 對照教材練習,放鬆技巧就是按壓那條肌肉
                                    • 伸展技巧就是該肌肉的離心功能
                                    • 啟動技巧就是該肌肉的向心功能
                                    • 整合技巧?回到第2點,動作教好就是理想的整合訓練

                                  累積矯正資料庫

                                  記得寫訓練日誌!(很重要自己念三次~開始!)醫生會寫病歷,你也該寫訓練日誌,順序如下:

                                  1. 今天發現什麼問題
                                  2. 我做了什麼評估
                                  3. 疑似哪邊出了問題
                                  4. 下了什麼矯正
                                  5. 得到什麼結果
                                  6. 今天的心得是什麼
                                  7. 下次如何調整/或看到什麼跡象就啟用

                                  訓練日誌累積的越大,你的矯正實戰經驗就越熟。到了某一天,你的筆記會成為你的老師,你會發現過去的自己居然可以教現在的自己矯正,千萬別忽略這個重要的技法。

                                  我的轉介名單

                                  把超出你範圍的矯正訓練全部轉介出去,等練好再轉回來。如此大家都發揮所長,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 離客戶座落區域/你服務區域近的
                                  • 依據客戶常見問題分類
                                  • 與你理念相似/有共通語言
                                  物理治療師
                                  • 康富物理治療所 張富翔 物理治療師:我們都是用 SFMA 系統,老師本身對重訓也很熟,我們可以用同樣的語言交接,鷹眼級的定位問題能力。
                                  醫生
                                  • 新光醫院 蔡效良 骨科醫生:本身就熱愛運動的醫生,懂無法運動的苦,需要手術建議的、打 PRP 的,都先給蔡醫生評估。

                                  結語:有意識的追求更少

                                  「知所能,知所不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學習。我在自己心中有一條線,就是不要花80%的力氣(與金錢)去學習那些只能提升20%的技能,那些透過苦練才能擠出一點成果的,常常是物理治療師信手捻來就能搞定的治療(對我說的是治療,很多人都誤會成是進階矯正的那些技法。)

                                  世上最厲害的教練,是理解自己的極限,更懂得發揮自己的強項。所謂的轉介、外包,意思是把你不擅長的部分交給別人,而把最擅長的事情攬在手上。所謂的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應該是有意識地追求更少、更準,而不是想辦法塞下更多。

                                  永遠記得,矯正訓練永遠為訓練更好服務,而教練永遠為客戶更好而訓練。

                                  關於學習,我想說的是:「為解決問題而做。」
                                  關於矯正訓練,我想說的是:「夠用就好。」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其他文章
                                  我想當健身教練,證照要考哪一張?
                                  為什麼我不做自由教練
                                  AI 技術會取代健身教練嗎?教練的風險、威脅與機會

                                  封面圖引用資訊
                                  Photo by dusanpetkovic on iStock Photos




















                                  我是Coach Hank 謝維駿,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目前在 前勁體能 Akrofitness 擔任肌力與體能教練,台灣師大體育教育碩士,肌力與體能教練年資10+年。

                                  教學內容:
                                  1. 學習基礎重訓動作
                                  2. 自主操作重訓課表
                                  3. 獨立判斷問題並排除
                                  4. 培養自主訓練習慣

                                  我的課程: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新北永和)

                                  其它文章、課程資訊與履歷:coachhanksc.com
                                  前勁體能永安店 分鐘計費會員招募中(捷運永安市場站,出站一分鐘):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eR6I6tcs3MABOFm4qg4MIDrESGAtKAeJt9aLE9j68wDaUK1Q/viewform
                                  • 矯正訓練
                                  • 分享此文章
                                  0則留言

                                  相關文章

                                  Fit woman talking to her trainer at the gym

                                  我想當健身教練,證照要考哪一張?

                                  如果你問我要當健身教練,證照要考哪一張比較好?我不會馬上回答你,我好奇的是問題背後的問題。 證照問題背後真正想理解的是什麼?這才是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1. 這行業的規則是什麼?或者說,哪張證照可以執業? 2. 教練流派這麼多,不知道要走哪條路? 3. 哪張證照能幫助我建立基礎/解決我的問題 4. 哪張證照/多少證照,能證明我是專業的/增加信任

                                  AI 技術

                                  科技焦慮:AI 技術會取代健身教練嗎?教練的風險、威脅與機會

                                  先講結論:如果你做出調整,那麼AI技術暫時威脅不到你。AI 技術 能協助健身教練做高度自動化的事情,但無法取代顧問、創意、情感支持與複雜性動作技巧的判讀技術。總的來說,如果你把客戶看作是一具需強化的身體,你會被取代;如果你關注的是一位有溫度的人,正好他需要鍛鍊,那麼AI 技術則能成為你的幫手。

                                  一名自由教練正在指導學生規劃課表

                                  生涯焦慮:為什麼我不做自由教練

                                  有沒有人思考過,自由教練是否是教練更理想的出路?教練是一種職人行業,與工程師、廚師、技師、機師、老師等「師」字輩一樣,是以輸出技能謀生的行業。職人行業能持續的賺錢的答案是持續的輸出,OK,這就是問題所在:「當你有一天無法輸出時,收入就會遇到問題。」事業應該越做越輕鬆,而不是越做越累。如果你對於自由教練的思考只是「不用被抽成」,那這篇是寫給你的。

                                  Coach Hank 祝各位新年快樂,虎哩健康呷百二

                                  Coach Hank 祝各位新年快樂,虎哩健康呷百二

                                  我今年可能有兩個嘗試: 我打算把這幾年的文章、在前勁現場遇到的學員問題做個大整理,並把內容搬遷同步在一個可永久存放的空間裡,我想把這個空間定位成‘’邁向長期運動習慣之路的「諮詢服務站」‘’ 想嘗試增加 ‘’Q & A 問答表單‘’,來收集大家在長期運動路上的卡點或心法等疑問。好讓我能在實務上給予經驗分享。 因為時間有限,想做的事情很多,要對時間管理更加的積極才行。所以打出來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可以督促我完成摟,還麻煩今年大家持續給予指教瞜!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購買指南

                                  一對一私人教練課購買指南

                                  教練課購買指南: 1. 先知道自己要什麼 2. 尋找跟自己相同成長背景、個性、價值觀的教練 3. 朋友推薦/他人使用心得還是最可靠的做法 4. 初學者建議先以駕訓班模式進行購課 5. 購課堂數初期買小不買大 6. 教練課要上的划算必須「明確且快速的溝通」+「自主練習與筆記」 7. 世界上最好的健身房是你最方便出門的那間

                                  女生在練引體向上

                                  如何做更多下引體向上?從3至10下

                                  在上網查引體向上訓練菜單之前,你必須知道更多下的引體向上意味著更大的肌力。所以你該尋找的不是練什麼動作可以做更多下,而是怎麼跑課表才能做更多下。如果目標是10下引體向上,你的體重80公斤,其實你的真實目標是「10RM=80」,所以這純粹是週期訓練的問題。

                                   
                                  Designed by 路老闆 光沐之心
                                  COPYRIGHT ©Coach Hank|協助你建立重訓習慣 All rights reserved | Powered by 路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