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有學到的矯正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教學更好嗎?
教練學矯正訓練的目的是輔助訓練,而不是當物理治療師
2023 Apr 11 新手教練攻略
你所有學到的矯正訓練,都能幫助你的教學更好嗎?
- 身為教練卻跑去學治療手法:太多人學了超出教練範圍的「治療」手法,aka 物理治療師的工作日常
- 研習走錯棚,跑去當分母:那些目標客群是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生參加的在職工作坊,但你跑去當研習場租的分母
- 學了一堆根本不是你客群需求的矯正:教的都是少女,如何預防十字韌帶斷裂不知道,倒是對建構中老齡骨質密度很理解
更好的學習策略,應該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而不是去找那些「或許我需要」、「感覺未來會用到」的研習。夠用的矯正訓練工具箱比太多的矯正訓練更好。唯有先幫自己設下學習範圍,學習對用不到的技術說「不」,你才可以真正的擁有矯正技術自由的訓練人生。
在學習矯正訓練之前
在開始學習矯正訓練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先釐清矯正訓練、訓練的意義,接著我們才來考慮該學什麼。在學習任何一項技術之前,先理解問題的本質是重要的。
什麼是矯正訓練?
- 為了讓訓練更好而服務的輔助技能
你不是要當物理治療師,你學矯正的目的是為了讓訓練流程更順利。
廣義的矯正訓練例如:肌肉放鬆、伸展、啟動、熱身技術、正確的動作品質等,這些都是為了排除訓練現場問題的輔助技術。總的來說是為了讓「訓練更好」,這就是矯正訓練存在的目的。
什麼是訓練?
- 訓練是幫助客戶達成他的需求與目標,以最安全、最符合客戶長期利益的方式處理
當「矯正訓練的比重大於訓練本身」時,轉介客戶給治療師,而不是學更進階的矯正。我們永遠要為客戶的長期利益著想,你做比較快還是治療師做比較快,誰做效果比較好、誰做比較安全?總的來說,誰來執行對客戶的長期利益比較好就該是誰做。
如果客戶委託你的最終目的是讓身體各方面進步,那你就應該用更全局的角度思考。「讓專業的來」,物理治療做治療,教練做訓練,客戶獲得最好的處置,三方合作,三方共贏。
你的客戶是誰?
你不需要包下世界上所有的矯正,而是能解決你教學問題的就好。
一開始就理解世界上的訓練技術你學不完是很重要的事情。你不需要學會市場上所有的矯正,事實上你不可能學完,所以你只要聚焦在那些真正能幫助你解決你教學問題的就好。那麼,學習矯正訓練前要知道你自己的客戶是誰?練什麼?
- 客群是誰?
- 客戶目標是什麼?
- 往目標前進需強化/排除的地方是什麼?
- 會練哪些動作?
- 這些動作對於你客戶來說,最常見的卡關點是什麼?
- 你能排除的、你還沒辦法排除的、你需要轉介的?
- 客戶的目標通常是什麼?
- 藉由運動加強體能、精神力等工作能力
- 健康。如預防肌少症、高血壓、血脂、血糖症狀
- 往目標前進需強化/排除的地方是什麼?
- 普遍的身體狀況:因工作的快節奏與高壓力,身體張力普遍較高(身體很緊),具體出現在腳踝、髖關節、胸椎與肩關節。
- 普遍的心理狀況:
- 過度亢奮與焦慮,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是常態,睡不飽睡不著是常見狀況。
- 具體改善方向:
- 讓副交感神經介入更多
- 減緩肌肉關節壓力
- 會練哪些動作?
- 讓副交感神經介入更多,跳過以下訓練:
- 爆發力訓練(1-3下爆發力訓練)
- 大重量訓練(<5RM)
- 力竭組訓練(丟棄有效次數,改為累積訓練總量)
- 減緩肌肉關節壓力:
- 跳過上述三者
- 訓練中佐入活動度元素(單邊旋轉、單邊側彎、跑跑跳跳)
- 減少單關節訓練改為多關節訓練(淺前線、淺背線、功能線、側線為基礎,客戶喜愛的部位為輔)
- 矯正技術區
- 腳踝
- 大腳趾活動度:因穿皮鞋緣故,注意大拇指活動度受限(例如拇指外翻或腳趾過度擠壓)可能影響分腿蹲後腳的控制力
- 腳踝背屈能力跳過:因為長年穿皮鞋,小腿張力矯正沒完沒了效率低,腳踝背屈能力跳過,深蹲直接墊高腳踝或六角槓替代
- 肩關節
- 肩胛骨上旋轉:普遍有肩膀菱形肌、提肩胛肌卡死問題,注意肩胛骨上旋轉能力
- 肩胛骨上側夾擠:注意棘上肌的滑動控制,特別是慣用手
- 肱骨前引問題:後側肩關節囊鬆動術可以學一下,多練拉,推適量。注意訓練握寬不要握得太寬,容易有肩膀前側夾擊問題(肱二頭肌長頭)
- 胸椎
- 胸椎活動度:胸椎普遍卡死且僵硬,挺胸、水平旋轉、側彎能力可多練
- 降低對胸椎、肩關節角度的期待:上班工時長,矯正沒完沒了,對胸椎、肩關節過度要求活動度的訓練直接廢掉對大家都好,例如槓鈴肩推、上胸臥推等,改軍事啞鈴肩推、地雷管肩推
- 核心
- 骨盆正位:通常前傾,腰椎壓力大,注意骨盆正位的控制
- 腰椎卡死+核心鬆弛:下腹部普遍鬆弛,下捲腹可多丟,順便鬆動一下腰椎。上腹部因駝背緣故普遍緊繃,上捲腹廢掉不練
- 髖關節
- 髖關節僵硬:加強外旋、外展、髖伸能力,後側髖關節囊鬆動術要學
- 髖關節前側夾擠:屈曲張力排除、預防髖關節前側夾擊
- 膝關節
- 膝蓋退化:客戶的膝關節普遍不佳,具體呈現在內側半月板退化狀況
- 快篩:已有疼痛者,放鬆大腿肌肉、調整深蹲姿勢如果還會痛,轉給治療師評估,可能須轉介醫生近一步治療
- 膝蓋制動力:大腿股四頭肌、臀肌、足弓離心肌力強化,如分腿蹲、單腳抬高蹲等
- 腳踝
- 讓副交感神經介入更多,跳過以下訓練:
- 這些動作對於你客戶來說,最常見的卡關點是什麼?
- 極致的肌肉關節緊繃
- 肌肉激痛點要背(例如:胸肌、菱形肌、提肩胛肌、棘上肌、棘下肌、腰大肌、闊筋膜張肌、股直肌、股內側肌、脛後肌)
- 關節鬆動術要學(例如髖關節前後關節囊、後側肩關節囊、脊椎活動度練習等)
- 控制普遍較不穩定,特別是膝關節
- 髖關節、踝關節啟動技術(例如髖外旋、外展、伸展,踝外翻)
- 膝關節退階運動要學個幾招(輔助深蹲、椅子深蹲等)
- 教學現場問題
- 內耳平衡問題
- 快節奏、工作壓力大,普偏身心緊繃、睡眠問題很常見,如此的內耳平衡性會比較差,特別在業績旺季時
- 需建制內耳平衡力評估法,例如閉眼單腳測試
- 訓練時特別注意排除肩頸張力(會造成頸因性頭痛那些小肌肉查一下)
- 減少頭部快速、大幅度位移的動作,例如壺鈴 Swing 改成頭一直看前方某個定點而不要脊柱中立
- 胃酸問題
- 學習重訓用的閉氣與吐氣技巧:應酬是常態,酒喝太多胃食道逆流也很常見,錯誤的呼吸技巧容易導致胃酸逆流
- 跳過要閉氣+胃部劇烈晃動(或擠壓)的訓練:例如抓舉、丟藥球
- 快節奏問題
- 矯正不夠簡單就難以執行:老闆的節奏很快,耐心不多。你的矯正訓練如果不夠簡單就很難執行,而且他們操一整天通常很難專注在控制精細動作上
- 別妄想會做回家作業:有做算賺到,沒做是正常,每次來都要再次檢查身體狀態
- 矯正技術盡可能樸實:學習那些素人看影片也能學會的矯正技巧,不要搞炫砲招式,老闆沒空學也記不起來
- 內耳平衡問題
- 極致的肌肉關節緊繃
- 你能排除的、你還沒辦法排除的、你需要轉介的?
- 無法排除需要轉介的:
- 內耳平衡=耳鼻喉科
- 交感神經問題=神經內科
- 心肺訓練=預先諮詢心臟內科
- 肌肉關節發炎或受傷問題=物理治療師、復健科醫生、骨科醫生(後續訓練依照醫囑)
- 無法排除需要轉介的:
- 矯正訓練是擴充技能,不是起始技能
- 每一個待解決的問題,都可能成為一個學習的契機
- 遇到問題時才去學,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鎖
- 矯正訓練很吃客群定位
- 你要先對客群趨向有明確的理解,專攻那塊才能做得深、做得準
- 剛開局誰知道自己的客群定位?對啊,那你一開始根本沒必要學習更多的矯正訓練
- 矯正訓練很多時候只是補救災難
- 如果你為了要加強背肌感受度所以一直要求客戶練背握寬一點,偏偏你的客戶都是高階主管,那麼你的客戶棘下肌發炎、肱骨前側夾擊都是很正常的事,有時候你需要的是換訓練動作,而不是學矯正訓練補救災難。
- 很多時候教練自己也有同樣的身體問題。後來我才理解,自己練錯客戶當然也會學錯,你必須先檢視自己是否就是災難製造者?
- 跟著客戶一起成長
- 日本動漫有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魔王第一集就出現,動漫就結束了。主角真好運,每一次技能突破都是遇到當時很難打敗的對手才出現的。動漫如人生,你不覺得你也在演你人生的動漫嗎?你剛開始菜,客戶的問題也不會太棘手,慢慢的你越來越強、客戶也越來越難,這才是正常的成長歷程。
- 跟你說,慢慢變強比較好,技術累積需要時數,快速學習一堆很少練習的技能,並不會讓你進步(相信我,不熟練的技術某天突然要拿出來用時,在客戶面前要多笨矬就有多笨矬)
總的來說,矯正訓練學習的重點在於「匡列範圍」,是先知道訓練的本質以及做好需求分析。夠用的矯正訓練工具箱比太多的矯正訓練更好。唯有先幫自己設下學習範圍,學習對用不到的技術說「不」,你才可以真正的擁有矯正技術自由的訓練人生。
不要學的矯正訓練
疼痛與復健不是你的範圍
- 原則1:任何是以處理疼痛為目標的「治療手法」都不是你的學習範圍
- 原則2:配合醫囑進行術後訓練,但「術後復健手法」我們不學
教練的訓練範疇是從「零開始往上增加」,簡單來說是強化。醫生與治療師則是從傷害中重建,是從「負值到零」的過程,簡單講是醫療、治療。處理傷害疼痛是醫療體系的範疇,所以,任何以處理疼痛為目標的「治療手法」都不是你的學習範圍。
那麼術後重建呢?這是我們教練工作的邊界範圍了,請注意拿捏。以十字韌帶斷裂為例:
- 開刀或評估要不要開刀=復健科醫生、骨科醫生
- 術後膝關節角度重建=物理治療師
- 術後「初期」功能重建=物理治療師
- 術後「中期、後期」功能重建=物理治療師或運動傷害防護員
- 膝蓋功能恢復正常,膝蓋能力強化的「初期」訓練=運動傷害防護員或教練
其中,手術後期肌肉關節功能重建(項目4)在國外,通常由物理治療師或運動傷害防護員執行,在台灣,目前專業分工這個概念還沒有普及,偶而還是需要由教練補充需求缺口。事實上,膝蓋功能讓治療師或防護員重建到「近乎無痛」後(項目5),才是教練工作的開始。
(老實說術後重建這塊難度很高,初學者教練完全不建議碰,而運動傷害防護員才是『手術後期重建,從物理治療→教練中間的過渡期訓練執行者』這塊市場痛點最需要填補的角色,教練工作非常需要你們的加入。)
所以,那些以術後重建訓練為目標的「復健訓練」也不是你的學習範圍。你可以學非常退階的肌力訓練,其中器械式訓練的「固定軌道」與中高齡訓練的「低強度訓練法」與術後的肌力訓練有很大的共用部分,這是可以學的地方,但術後復健真的不是你該碰的部分,例如關節角度開發、疤痕組織處理、發炎反應處理、儀器治療等。
進階矯正:模糊的邊界
當你的矯正技術越強,能排除的問題越多,你的客戶也會越來越難。到了最後,你或許會開始感到矯正與治療的界線變得模糊。如果你有一天走到這裡,在考慮進一步學習(或跨界),我有幾個判斷點可以給你:
- 法規面:你執業內容屬於誰的業務範疇?
任何以治療、排除疼痛的行為,通常都踩在模糊的界線上。學習更多矯正還是轉介?請謹慎拿捏。
是否具備解決能力跟有沒有取得國家考試當然沒有任何關係,但是,就怕你沒辦法解決。當你沒證照卻能解決問題時,你可能會被稱為很神的教練,但當你讓客戶的傷害加重時,你進行的「治療行為」可是屬於違法行為,在法律上,你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你要知道你在做的業務走在灰色地帶,暗路走多,總有風險。
最該學的矯正訓練
最好的矯正訓練?
如果你看的客戶夠多,你會發現有在「保養」的人狀態真的有差。有像「老人」的年輕人,也有像「年輕人」的老人,於是我理解到最好的矯正訓練或許是「如何讓客戶長期保持活動」?
滾石不生苔。如果一個人長期都有保持活動習慣,這樣的客戶幾乎不需要太多矯正訓練,身體流暢的很。如果順著這個概念發想,讓客戶願意持續運動的那些軟實力技能,是否也算是廣義的矯正訓練呢?例如:更精準的需求分析、引發成就感的課表編排技巧、激勵人心的說話技巧等等。大家看股票都很有概念,説買股票不要單壓,要買全市場趨勢的ETF,你怎麼就沒在訓練中意識到這件事?你是否太單壓在矯正訓練了?
藥是老的好
所謂的矯正技術是如果一招能搞定80%客戶,就不需要學習第二招。矯正技術一直都是符合 80/20 法則的,真正好用、常用、沿用數十年的就那幾招,而那些看起來很炫的矯正技巧,是拿來維持 IG 流量跟吸引按讚用的,平常實務根本用不到。
非類固醇止痛的老藥是阿斯匹靈、抗凝血的老藥是華法林;下肢肌力的老藥是深蹲、背肌變大的老藥是引體向上。這些處方都沿用數十年了,不論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叫得到貨、都有人知道、成本低、易傳遞、安全、大部分人使用後都反應良好。我希望你學習這樣的技術。而那些炫砲招式呢?額~愛心按一按就好。
- 盡可能簡單
- 盡可能萬用
- 盡可能方便溝通
我的矯正訓練清單
需求分析
學會需求分析才知道如何劃分學習範圍,你可以直接拿「你的客戶是誰?」這個章節提到的問句與範例做分析,或者找一張國際證照來學。需求分析章節通常是國際證照的必備章節。我的需求分析是在 NSCA-CSCS 裡學的。
動作評估篩檢系統
回想高中老師是如何「檢測」你的學習進度的?答案是早自習小考、期中考以及期末考。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考題,當篩檢出不理想的成績時,隔天的教學就會做出調整。而藤條打手心改變教法可以說是老師的矯正訓練。
你必須要有自己的篩檢系統,就猶如老師有他自己的題庫一般。如後述段落「肌肉動力學教材」所說的,你只要把教學動作裡的5種常見錯誤記起來,要評估時就請客戶做一次動作,這是一種現學現用的簡單動作評估。
我用的動作篩檢系統是FMS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這幾年則是用他們家的進階系統 SFMA (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會用這套系統的原因是因為動作設計的源頭是重訓動作、人體功能,SFMA 則是對應解剖列車的線路邏輯,這讓我只需學最少技術卻能獲得較多的應用,我覺得很划算。
動作篩檢系統真的太多了,你可以找一套符合自己個性的、背景的,或單純覺得順手的就好。重要的是,你只是需要一套能定位客戶問題以及程度的「題庫」就好,更多套評估系統就跟更多招矯正訓練一樣的多餘。
矯正路線邏輯
該怎麼矯正總要有個邏輯依循吧?我使用的公式:
- 放鬆→伸展→啟動→整合
這是源自 NASM-CES 裡的「矯正訓練連續體(Corrective Exercise Continuum)」*
*更多訊息請參考我另一篇文章《矯正訓練-模組篇》
肌肉動力學教材
矯正訓練首重定位問題,先能抓出哪個關節或肌肉出問題,才有矯正的機會。關於定位問題,相關的學科是:
- 人體解剖學:肌肉擺在身體哪個位置
- 肌肉動力學:肌肉的功能、方向、群組動作等
你問我不是要推薦矯正訓練嗎?為什麼介紹我書?我跟你講,如果你不知道肌肉,那矯正個屁XD。我使用的教材是人體解剖全書,這本書解剖學跟肌肉動力學都有教,圖片上的文字引導很簡單好懂,也是一本「阿斯匹靈」級的簡單教材。
書本買了,從何開始學起?依據 NASM 矯正模組列出四個學習重點:
- 肌肉放鬆技巧:滾筒、按摩球的操作練熟
- 肌肉伸展技巧:靜態伸展、動態伸展
- 肌肉啟動技巧:aka 單關節訓練
- 身體整合訓練:aka 多關節訓練,把你要教的動作練熟
要怎麼知道是哪些動作或肌肉需要使用 NASM 矯正模組技巧?依據前述章節的需求分析法歸納出下列步驟:
- 把你常教的動作列出清單
- 先把常教的動作練熟、教熟(很多時候是你教錯,而不是客戶需要矯正)
- 常教的動作列出5個常見問題
- 找出常見問題對應的問題肌肉
- 學習該肌肉的放鬆伸展技巧,或啟動整合技巧
- 對照教材練習,放鬆技巧就是按壓那條肌肉
- 伸展技巧就是該肌肉的離心功能
- 啟動技巧就是該肌肉的向心功能
- 整合技巧?回到第2點,動作教好就是理想的整合訓練
累積矯正資料庫
記得寫訓練日誌!(很重要自己念三次~開始!)醫生會寫病歷,你也該寫訓練日誌,順序如下:
- 今天發現什麼問題
- 我做了什麼評估
- 疑似哪邊出了問題
- 下了什麼矯正
- 得到什麼結果
- 今天的心得是什麼
- 下次如何調整/或看到什麼跡象就啟用
訓練日誌累積的越大,你的矯正實戰經驗就越熟。到了某一天,你的筆記會成為你的老師,你會發現過去的自己居然可以教現在的自己矯正,千萬別忽略這個重要的技法。
我的轉介名單
把超出你範圍的矯正訓練全部轉介出去,等練好再轉回來。如此大家都發揮所長,為客戶創造最大的價值。
- 離客戶座落區域/你服務區域近的
- 依據客戶常見問題分類
- 與你理念相似/有共通語言
- 新光醫院 蔡效良 骨科醫生:本身就熱愛運動的醫生,懂無法運動的苦,需要手術建議的、打 PRP 的,都先給蔡醫生評估。
結語:有意識的追求更少
「知所能,知所不能」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學習。我在自己心中有一條線,就是不要花80%的力氣(與金錢)去學習那些只能提升20%的技能,那些透過苦練才能擠出一點成果的,常常是物理治療師信手捻來就能搞定的治療(對我說的是治療,很多人都誤會成是進階矯正的那些技法。)
世上最厲害的教練,是理解自己的極限,更懂得發揮自己的強項。所謂的轉介、外包,意思是把你不擅長的部分交給別人,而把最擅長的事情攬在手上。所謂的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應該是有意識地追求更少、更準,而不是想辦法塞下更多。
永遠記得,矯正訓練永遠為訓練更好服務,而教練永遠為客戶更好而訓練。
關於學習,我想說的是:「為解決問題而做。」
關於矯正訓練,我想說的是:「夠用就好。」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其他文章
我想當健身教練,證照要考哪一張?
為什麼我不做自由教練
AI 技術會取代健身教練嗎?教練的風險、威脅與機會
封面圖引用資訊
Photo by dusanpetkovic on iStock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