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焦慮:AI 技術會取代健身教練嗎?教練的風險、威脅與機會
2023 Feb 22 教練職涯
先講結論:如果你做出調整,那麼AI技術暫時威脅不到你。AI 技術 能協助健身教練做高度自動化的事情,但無法取代顧問、創意、情感支持與複雜性動作技巧的判讀技術。總的來說,如果你把客戶看作是一具需強化的身體,你會被取代;如果你關注的是一位有溫度的人,正好他需要鍛鍊,那麼AI 技術則能成為你的幫手。
我與 AI 技術的第一次接觸
我在2017 年為了研究「如何高速學習」而買了李開復博士 的書《人工智慧來了》,並在同年十月參加博士在台灣舉辦的講座《AI時代的創新商機》。當時我目的是想思考機器學習(1)技術如何應用在教練的學習上,卻也意外成了我與 AI 議題的第一次接觸。
李開復在他的書上與講座中提及的重點包含:
- AI未來非常有前途的幾個重要領域,包括運算平台、感測器、智慧家電、機器人、自動駕駛等
- AI技術將在大量簡單、重複性、不需要複雜思考就能完成決策的工作中出現
- 五秒鐘準則: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會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依舊記得當天的震撼,那天回家興奮到捷運坐過站(笑)
註1 機器學習白話文:「看多了就知道。」、「吃過的鹽比你的飯多」,這些都是大量樣本下的學習,機器學習可以說是時數累積的效率版本。
李開復怎麼說?
那麼六年後,在ChatGPT 席捲而來時,博士又說了什麼?(以下內容引自 李開復《迎戰ChatGPT,這20種『金飯碗』工作最能打!》)
- 創造力。AI不具備進行創造、構思以及戰略性規劃的能力。儘管AI非常擅長針對單一領域的任務進行優化,使目標函數達到最優值,但它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無法跨領域構思,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也難以具備那些對人類而言不言自明的常識。
- 同理心。AI沒有「同情」「關愛」之類的「感同身受」的感覺,無法在情感方面實現與人類的真正互動,無法給他人帶去關懷。
- 靈巧性。AI和機器人技術無法完成一些精確而複雜的體力工作,如靈巧的手眼協作。此外,AI還難以很好地應對未知的或非結構化的空間,並在其中執行工作任務,尤其是它觀察不到的空間。
- 未來「高枕無憂」的10種工作之一(在AI面前你的工作很能打):老師
- ChatGPT已經引發了教育界的擔憂,我更認為老師的任務絕對不僅僅是重複性地傳遞標準化的知識,在人工智慧時代,AI將成為老師們和教育行業的左膀右臂。它會基於每位學生的能力、學習進展、習慣和性格而制定出專屬課程。屆時,教育者們將更多地幫助每位學生發掘自己的理想,著重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並以良師益友的身份教會他們如何與他人互動、獲取他人的信任。因此,人文關懷型教師的崗位將大大增加。
- 未來「有驚無險」的10種工作之一(很驚險,但你可以吃「定心丸」):健身教練
- 健身教練無可取代的地方在於,他們能為我們每個人量身打造健身計畫,在旁陪練指導,還能敦促我們堅持鍛煉,避免犯拖延症。其次,隨著社會財富增多,出行方式變得更高效(如智慧型、甚至是自動型電動平衡車),我們對於運動鍛煉的需求將大大超出以往。最後,AI時代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社會財富和閒暇時間,自助、娛樂和健康將成為發展主題。
看起來應該跟六年前陳述的建議差不多對吧?但更貼近我們生活一點了。
AI 本人怎麼說?
我們不只要聽專家權威說 AI,也要給 AI 一點說明的機會。(以下內容引自我與ChatGPT 的對話『23.2.20』)
圖1 裝傻?居然用人類的招式對付人類XD。我想是因為用了敏感字眼「取代」 。
圖2 換個說法,終於願意回答。如果資料來源為中國會出現簡體字,我請它修改一下。
圖3 它的條列式回答模式很值得我學習,這是Google 搜尋容易高分的回答模式。
圖4 原本要花1小時收集的資料,30秒就完成了。回答雖粗淺但周全。
所以,AI 的優勢、劣勢為何?
綜合李開復博士與 OpenAI 的說法,它可以快速提供資料、分析與推論、單一領域自動化流程等,無法做到的是人類能力如情感、創造、跳躍思考、空間知覺等面向。優勢區
可大量複製的自動化條件區(優勢區三個條件參考自 Anders Ericsson《刻意練習》第四章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發動條件為單一封閉領域或近乎封閉領域
- 所謂的自動化代表該技能持續重複或規律重複。這代表技能偏向單一、重複,有特定的規律可行。例如線上遊戲的戰士一刀砍到底為相對封閉;法師則有魔法與道具的搭配甚至招喚魔物的控場需求則為相對開放。舉重運動的技能相對封閉;自由搏擊的技能相對開放。
- 有客觀的評分標準
- 評斷做對或做錯的標準只有正確或錯錯,沒有不確定的模糊空間,也不隨評審個人主觀想法影響分數。越是客觀評分越能用程式大量判讀。這邊的例子請思考 excel「IF 函數」的用法。
- 此領域高度發展
- 發展成熟的領域,相關技能已發展數十年數百年,漸進學習技巧的路線明確,這有利機器學習,例如圍棋,西洋棋、數學。
- 高度發展領域擁有很多專家,這些專家能協助機器判定何謂正確與錯誤,精準的回饋有助機器學習。
劣勢區
開放複雜型工作技能,以及感性型的技能。(劣勢區六個條件參考自 Daniel Pink《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設計:不只講求實用與功能,更講求設計的美感與藝術
- 故事:不只解釋理論,還能講故事
- 整合:跨領域整合的跳躍性思考、多領域技能的協同運作
- 關懷:不只有公式、步驟、邏輯、合不合理,更講求情感交流與關懷
- 玩樂:創造體驗、遊戲、幽默與愉悅感的身心工作
- 意義:性靈、價值觀、探索生命意義類的技能
註1 左腦擅長邏輯思考,擅長分析、循序與語言文字;右腦擅長整體性思考、辨識圖片、觀察情緒、肢體動作與情境
四種會被淘汰的教練類型
博士的文章提及20種需避開的工作和20種很能打的工作,我有觀察到言外之意,我認為可以作為教練的借鏡(以下三點引用至博士臉書)。
- 需避開的工作
- 財經和體育記者
- AI的文筆自然比不上奪得世界新聞獎的深度報導傑作。不過,由於大部分新聞都是對相似事件的重複性描述(如公司的季度營收報告或足球比賽),因此可交由AI處理,它們甚至可以在報導中加上包含畫外音的多角度視頻。另外,AI可以根據歷史點擊資料生成吸引人的標題(當然還是要經過編輯的把關)。
- 財經和體育記者
- 很能打的工作
- 小說作家
- 講原創型的故事是創造力的最高體現形式之一,也是AI的弱項所在。作家們要想像、創造並耗費心力寫出具有風格和美感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偉大的虛構類作品,需要具備獨到的見解、有趣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以及詩意的語言。所有這些都是很難被複製的。在可見的未來,最好的書籍、電影和舞臺劇本依然將由人類的創作靈魂操刀。
- 老師
- ChatGPT已經引發了教育界的擔憂,我更認為老師的任務絕對不僅僅是重複性地傳遞標準化的知識,在人工智慧時代,AI將成為老師們和教育行業的左膀右臂。它會基於每位學生的能力、學習進展、習慣和性格而制定出專屬課程。屆時,教育者們將更多地幫助每位學生發掘自己的理想,著重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並以良師益友的身份教會他們如何與他人互動、獲取他人的信任。因此,人文關懷型教師的崗位將大大增加。
- 小說作家
AI 的回答中,我也觀察到言外之意,請看「紅線處」的部分描述:
什麼意思?如果你是以下教練類型,我建議你要思考調整。
- 點菜型教練
- 從沒為你的學生規劃訓練,學生說他今天想練什麼,你就順打什麼。
- 救生員型教練
- 「一下、兩下、三下、四下、五下」,你的眼神無光,唯一記得的就是數出正確的數字。
- 監視器教練
- 你的「教練之眼」就跟監視器一樣,壞的動作看過去沒打算要調或根本就壞了。
- 鸚鵡教練
- 所有訓練依循書籍、文獻、他人說法,不知變通與客制
AI 的回答,礙於篇幅就沒有一一截圖了
關於鸚鵡教練,AI 搜尋的範圍也是網路上人家發表過的資料,如果換個角度想,這是不是一種鸚鵡教練?但它爬文的速度比你快、條列比你清楚。雖然它搜尋的內容不一定合用,但反正你也是照抄,那麼你即便想當鸚鵡也贏不了,因為它可是用 Rap 的速度在詠唱呢!以下是 AI 提供給我的參考資料:
健身教練的潛在威脅
AI 在前述留言串(AI本人怎麼說 圖4)提醒人類要注意風險,於是我提問了以下問題。
健身教練的潛在威脅不在於 AI,而是運用的 AI的人 。
首先,我們討論 AI 風險提到的第五點「倫理風險」。當你文章看到這邊可能已經發現 AI 可以幫你搜尋很多知識,如果有人運用 AI 給你的東西直接發文呢?他們唯一要做的只有把語氣修飾一下,日更是沒有問題的。特別是現在的IG、臉書偏好短文、短影音,那麼這些短篇回答就會是很好的素材庫,另外,社群媒體喜歡日更(臉書甚至要日3更才有流量),那麼AI的優勢就是省力。所以第一個你要面對的是,如果有一個人有心想經營自己,他只要輸入痛點→產出文章→修飾→上文,一切就完成了。你的潛在學生現在更不認識你了,而你的對手因為用 AI 日更,他反而學到更多知識,只要他還記得多做查證而不是直接照抄,那麼流量與知識的獲勝者都會是他。唯一衍生的倫理限制是著作權,這樣的行為是否錯誤引用他人的智慧產權,目前還沒有法律規範。
假設第一點成立,那麼我們接著討論 AI 說的「第二點 不當訓練風險」。大抵上,運用 AI 來加快發文速度,AI 也是從廣大的網頁海中找答案,正確與否不知道、農場與否不知道、誰寫的不知道。如果大部份的文章都是從互抄中產生的,那麼應該會高度重複,而高度重複的事件會被判定為「應該是正確的答案」然後被推到你面前。那麼,如何辨識資料來源的正確度就更顯得重要。老實說這是困難的挑戰,你可以想想台灣的假新聞,真真假假,天天餵養,真的不易辨識。
健身教練的機會與優勢
倒過來想,永遠倒過來想。健身教練的雷區、風險都避開,其餘都是你的機會。我們可以觀察到幾個現象:
- AI 可以協助你回答訓練上的常見問題、簡單問題、經典問題
- AI 可以快速搜尋資料,但不保證正確、有可能抄襲
- AI 暫時還沒進入右腦型工作的領域
我在嘗試讓 AI 幫我開課表時,我觀察到如果一種運動太新或太小眾,課表就開不出來,當課表開不出來時就會亂掰。這證明它的搜尋是建立在網路既有的資料當中,資料太少的問題會查不精準,例如功能性訓練、Functional Patterns、螺旋肌力等等它都會亂掰,因此你的第一個機會是發展歷史小於50年的重訓門派。
如果你的訓練派別存在已有很長時間,例如健美、健力,那麼 AI 真的可以幫你開課,你就外包給他吧!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先檢查過才放行,AI的課表絕對遵循胸背腿肩手的規律、大重量在前小重量在後也合理、組數次數也OK,但課表沒考慮個別差異以及是否能恢復。所以這是你的第二個機會:做 AI 課表的總編輯,把公版課表變成客製化課表,例如將客戶的體力、身體限制、部位偏好等條件都設定進去,那麼你將可以為你的客戶經營省下很多時間。同理,如果你是特定領域的佼佼者,把該領域的痛點都送給 AI 再加以修正,那麼你就可以產出速度快且品質又好的文章(記得查證出處與版權)。
承上述,當網路上的文章分不清是手作、AI 協作、或 AI 直上時,辨識資訊來源的重要性就會增加。此時,對特定領域有深度了解的專家型教練,就很容易變成資訊查核中心。這麼講好了,討論疫苗真假時,吃了誠實豆沙包的疫苗專家 陳建仁 院長 的臉書就會是我對該議題唯一的資訊獲取來源。所以,深耕特定領域並時常提出見解,是你的第三個機會。
第四個機會,屬於全體教練。當你把所有高度自動化的雜事都外包給 AI 後,你可以花更多時間耕耘你與客戶之間的關係,為彼此創造更多價值。
小結:教練的四個機會
- 開闢新興訓練流派
- 做 AI 的總編輯
- 深耕特定領域
- 時間成本用於耕耘客戶關係
我怎麼看 AI ?
歷史上,所有新科技的出現,都會出現先反對→淘汰或接受→修法→普及的過程。現在 AI 處在相對早期。我把 AI 視為工具,而不是將它視為對手,我不會想儘辦法證明我不會被取代或能超越它,而是想摸透它的使用說明,試著找出能為我生命加值的地方。
至於文章是否可以讓 AI 協作?有何不可?我們現在都是用既有的想法、法規、倫理在看新世代的產物。或許現在協作會違反著作權法,但誰知道以後這件事是否就改變規則了?通常,能幫人類省力的科技,只有通過,或修改後通過,歷史上沒看過例外。而且,它確實能幫助我省下更多時間,所以我有學習它的動機,所以我是站在樂觀其成的這一邊。
結語:六種不會被淘汰的教練
- 跨領域解決方案的專案型教練
- 吸收專業知識在用人話講出來的故事型教練
- 深度耕耘特定領域的專業教練
- 願意關懷他人的溫暖型教練
- 喜歡學習的成長型教練
- 喜歡研究訓練技術的研發型教練
以上教練類型的共通點是將它人需求放在心上、對自我成長有所要求、知道自己要什麼的教練。那麼,你是哪一種呢?
後記1 變質的 Open AI
馬斯克(Elon musk)是 AI 的創始投資人之一,這位當初在網路上公開示警「未來文明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是人工智能」的人居然投資 AI ?這是我對馬斯克的逆向推導:如果我認為它可能是人類最大的威脅,那我必須要成為擁有者,探索出它的所有潛在風險,如此,當我能知道所有淺在風險時,我才知道該要在何處防堵。又或者,如果有某個獨裁者打算用 AI 做壞事時,我擁有一個可以與你的 AI 「保證互相毀滅」的技術,那麼你就不能輕舉妄動,此為「相互將軍=死局」。歷史上已有相同案例,那就是核子武器。
如果有查 Open AI,馬斯克其實已退出 Open AI,原本的 Open AI 母公司是非營利組織 OpenAI Inc 所組成,目的是促進和發展友好的人工智慧,使人類整體受益,這跟馬斯克的願景相符合。但現在,Open AI 接受了微軟的金援,當你的唯一乾爹只想幹掉Google,而Google 也想幹掉你乾爹時,研發跟成長的動能將不再是這麼美好。當研發的目的從「幫助人類更好」變調為「消滅對方」、「追求獨佔市場」時,再爛的奧招都有可能拿出來。有兩句話說得好:「狗急跳牆」、「談錢傷感情」。如果Google正處於背水一戰的位置、如果OpenAI隨時會被抽銀根,那麼現實總會凌駕理想。
所以,請小心使用,我會先預設它會學習我的使用經驗與後台數據並不當利用(事實上它會,目前都只給我繁體中文的回答,並從論述改為條列,還加上總結),我是以一個隨時會放棄它的心情去使用的(當然,ChatGPT 隨時被美國國會關掉也是有可能的)。
關於馬斯克對 AI 評論的延伸閱讀:
- Elon Musk Opinion On chatGPT
- Elon Musk, who co-founded firm behind ChatGPT, warns A.I. is ‘one of the biggest risks’ to civilization
- Elon Musk: ‘Mark my words — A.I. is far more dangerous than nukes’
後記2 最可怕的是找不到專家
AI 生成答案很快,但反過來因為它直接幫你把答案整理好了,所以你並不知道資料的出處來源。如果這個領域你不熟會很麻煩,沒辦法辨識正確性會害你吸收錯誤的資訊,所以我在做這篇文章花最多時間的反而是「對照」,對照 Google 上提供的資訊來源是否與 AI 幫我找到的資訊吻合。
這點我感到擔憂,我需要查核是基於我對 AI 提供資訊的不信任,所以我從我信任的 Google 上找答案,如果有一天 Google 上的資料也無法信任了呢?那只剩專家能跟隨了。但是,如果 AI 生成的內容可以輕易修改成「演算法友善」模式時,沒有經營自己頁面的專家,到底又該如何搜尋到呢?
基於這點,每位專家或許都該開啟自己的 Email 電子報或 Line 官方帳號,這是不論演算法如何調整,永遠能擁有自己觸及率的方法。(我的Email 電子報 正製作中,請稍待。)
後記3 面對新科技,擔心被取代前先試著了解它
本文的誕生,即是我嘗試暸解它的一個實驗過程。接受一件事物比自己強是很不舒服的體驗,人感到擔憂下意識先逃避也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如果仔細思考,新技術問世在某些方面同時帶給我們好處跟壞處,若要知曉這一切,前提是你有先深度瞭解它。我認為先「無條件接納」其實是面對新事物最困難的第一步。
遭遇未知事物→無條件反對=大腦邊緣系統的正常運作→理性接手,思考「這是什麼」=大腦皮質區的理當運作→先無條件接納→理解全盤→做出反應
我們恐懼的是我們腦中的想像,但現實不一定如此。我們總是會對未知事物高度反應,演化教我們「厭惡損失」。明明我們已走到人生舒適的位置,但新技術卻以半強迫的方式衝到我們面前。明天會變得如何?沒人知道!這種不確定的感覺是一種會痛的損失,你跟你的大腦都不喜歡。
所以,會有心情感受是很正常的喔!因為你是人類,這是你心裡內建的演化系統。如果第一步是理解自己會有情緒反應,那麼下一步是什麼?我認為是劃分自己該擔心什麼。放下無法控制的地方,爭取可以控制的地方,試著先認識自己的對手(如果你真的要這樣想)。
創辦人發明它的初衷是什麼?
創辦人想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名家觀點是什麼?舉AI 的例子如 李開復 ?Elon musk ?
它的功能有哪些?適用範圍在哪?限制在哪?使用時機為何?效果為何?
哪些功能是為你加值、哪些則會為你帶來風險?
測試它所有的功能,找出它的能力邊界。能為你加值的地方會創造人生的典範轉移,帶來新型態工作模式,而新技術暫時還沒辦法達到的區塊則是你的機會(同時也是它下一個目標)。以上的策略是知己知彼,來自孫子兵法。
理解新技術所有的功能之後,心情或許會不太好,所以第三步是承認「每個人都終將被取代」。領導學不是說過嗎?老闆存在的目標是「有一天公司沒有老闆都能運作」,那 AI 的目標也是如果人類不在崗位的一天,它們也能自主運作?但,「你不在位置上」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我認為不是淘汰,而是可以想成「它為你騰出更多時間」,而時間=機會成本。你可以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創造什麼?這值得你思考。
如果講到這邊你還是有點不太確定,這沒關係。我想跟你分享我的兩個啟發:
第一個啟發。
你出來工作、創業,不也是為了為客戶創造價值嗎?因為你發現客戶有無法解決的痛點所以你提供服務,又或者你覺得市面上的服務不夠好,所以你提供服務。其實,你不也是一種 AI 嗎?你的出現是否也取代了誰?我邀請你用自身經驗為出發,假設你是那個取代者,你怎麼想,你的下一步又會是什麼?
第二個啟發。
記得你曾在人生的某個時期,戶頭乾到靠杯,但你還有一家老小要養的日子,你不也活過來了?現在低頭捏捏你肚子上的那層肉,你現在不也過得滿好的?你不覺得人生其實充滿韌性?
上帝曾說:「關一扇門就為你開一扇窗。」
如果你把新技術視為威脅,那你快去理解它;如果你把新技術視為機會,那你快去使用它。我寧願你嘗試過了罵聲髒話說聲「了不起厲害,敵不動那我動!」,也不要假裝它沒在那邊。如果人生終究會被取代,那麼被取代這件事情,我希望是你許可下的行為。
或許,這一切是上天給你的機會之窗也不一定。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某人上了天堂之後,問上帝說:「我常向您禱求更好的人生,但您為什麼都不回應我呢?」「有啊,我在你的人生中放入各種暗示,但你一直忽略我的提醒啊!」
你可能會感興趣的其他文章
對生活感到無力,但不代表你要放棄
面對困難,不失敗就是前進:風櫃嘴老師教我的事
Just life,照著自己的步調往前進
封面首圖引用資訊
Photo by PhonlamaiPhoto on istock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