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如何引導我們的飲食與運動決策?
2022 Jul 12 長線體態
果粉、Uaena、凹豆咖、健身人、文青、本田控、鈴菌;這些是常見的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一種坎在內心深層的行為指引策略,引導著你的思考與日常決策。
舉例來說:當你打從心裡認同自己是健身人,你下班會選擇先去健身房、你在挑選開架食物前會多留意成分。有時候就因為你認同了自己的身分並認為自己屬於某個群體,生活習慣會很自然的執行,健康生活得來全不費力。
如果你常在運動飲食相關的習慣養成遇到問題時,或許你可以探討看看自己內心的價值觀是什麼。
價值觀與自身認同的相互混淆
「我正在戒澱粉/戒酒/戒菸」
「人生苦短,天天都要開心」
「東西壞了再修就好了」
「不要浪費食物」
「哈摟你好我叫小胖」
「我就是對運動不拿手」
「醫生/家人叫我來運動」
這些在運動習慣養成/體重管理上常見的身份認同「大魔王」,他們真正的意思其實是這樣的:
- 我正在戒澱粉戒酒/戒菸:其實我是甜點控/酒空/煙槍,我只是暫時跟它們分手而已。
- 人生苦短,天天都要開心:人生已經夠難了,當然要開心吃啊,為什麼要控制,明天是明天的事,但今天要活在當下。
- 東西壞了再修就好了:真的生病就吃藥開刀就好,目前都還好好的就先不要去煩惱這個。
- 不要浪費食物:粒粒皆辛苦,盡可能把餐盤清空是一種惜福的表現。
- 哈摟你好我叫小胖:我從小就胖,我就是一個胖子。
- 我就是對運動不拿手:我以前體育分數都不高,我覺得運動我做不來。
- 醫生/家人叫我來運動:也不是我自己想來的,我也是身不由己。
身份認同背後的原理
保持一致性傾向
「我們下週三一樣晚上八點在河濱公園準時開跑喔」A朋友約。
「好的,明晚八點河濱見!」我邊跟A朋友擊掌邊回答道。
為什麼對邀約做出承諾時,下週三比較不會偷懶放鳥呢?因為人有「保持一致性傾向」。當我跟你承諾說下週三晚上八點會到,如果缺席就是沒有信用的表現,如果想捍衛自己的信用,我就一定會到場。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擊掌」,這是一個非常強烈的信任訊號,意思是「相信我,下週我一定會出現的」。
保持一致性傾向是人類為了省力而設計行為驅動力,保持一致性就只要重複執行就好,甚至不用思考,這樣能減少決策反應時間跟改變行為的力氣,這有助於生存。
當然,即使你明確表態時間(下週三/晚上/八點)、地點(河濱公園)與互信動作(擊掌)後還是可以爽約,但是要做出爽約動作會有種不舒適的感覺,因為你必須先在內心跟自己的身份認同「誠信/承諾」進行一番拉扯。
除了承諾以外,身份認同更是一個強烈的保持一致性傾向。例如:「我正在戒煙」跟「我不抽煙」,這兩個看似產生的行為一樣,但動機卻是完全不同。一個是我喜歡抽煙只是暫時不抽,另一個是我本來就沒有碰菸品。
「一個是忍耐,另一個是理所當然。」
對身份投下一票
當你揮出拒絕的手勢並同時講出這句話時:「很抱歉,我沒有抽煙,謝謝。」,你就保持了一致性,並且為自己「我沒有抽煙習慣」這個身份投下一次認同票。
也許這件事情還沒成真,但你就先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這樣就能啟動演化機制來幫你養成習慣。
自我應驗傾向
而時常把自己的身份認同掛在嘴邊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你可以同時啟動「自我應驗」這個傾向。
什麼是自我應驗呢?如果你覺得你今天很棒,你就會想辦法在今天的任何時刻證明自己今天很棒,你的微笑讓心情變好,你的心情好也讓臉部表情變好,最後你真的就感覺今天很棒了。
所以,當你常常說出「很抱歉,我沒有抽煙,謝謝。」,不管是對自己講或對別人講,講著講著,你的大腦也就相信了,而當你大腦相信了,你就更有底氣的說出:「謝謝,我真的沒有抽煙。」
實作:讓價值觀、身份認同與行為皆保持一致
調換用詞
原本的身份認同:
「我正在戒澱粉/戒酒/戒菸」
「人生苦短,天天都要開心」
「東西壞了再修就好了」
「不要浪費食物」
「哈摟你好我叫小胖」
「我就是對運動不拿手」
「醫生/家人叫我來運動」
改成:
- 我正在戒澱粉/戒酒/戒菸:我是一個注重健康的人,所以我除了吃飯之外也喜歡吃青菜跟肉,同時我享受吃飯的時光,與其吃得多不如吃得巧;我不喝酒;我是喝氣質的不喝輸贏的;我不抽煙
- 人生苦短,天天都要開心:今天開心但下個月難過不是很苦嗎?如果永遠都開心不好嗎?所以除了讓今天開心之餘,我也為將來預作準備。
- 東西壞了再修就好了:又不是什麼東西都有零件換或一定修得好,換了才修成本很高,萬一還修不好怎麼辦?,如果在還沒壞掉之前就先預防性保養不是很好嗎?
- 不要浪費食物:真的吃不下就大膽剩下吧,硬吃讓身體不舒服還要花力氣減肥真的對身體或地球有比較好嗎?下次點自己吃得完的份量就好。
- 哈摟你好我叫小胖:我享受自己蛻變的樣子,我正在進步中,現在開始請不要叫我小胖。
- 我就是對運動不拿手:體育不拿手又怎樣,我又不是要比賽拿金牌,我只是要流汗而已,如果只是要流個汗動一下,我能做得到。
- 醫生/家人叫我來運動:我是關注自己健康的人,所以我為我自己做一些事情,謝謝醫生/家人的建議與鼓勵。
找投票機會
- 當你跑到熱炒店,你很難跟別人說我只喝麥仔茶
- 當你朋友都開本田,你很難不跟著一起換車
- 當你朋友都是凹豆咖時,你假日不會想在家打電動
- 當你跟一群運動咖在一起時,你很快就會入坑運動
記得「選對戰場/選對環境/選對朋友」,是很重要的事情,嘗試學學孟母,主動去找能讓你輕鬆投下認同票的機會。
對自己喊話
當你每一次做對一次事情時,請記得在心中為自己振臂高呼,並講出「自我肯定句+重複身份認同」的話與組合。
例如:
「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難+身為一個運動咖一定會樂於學習的啊」
「對,我就是個運動咖+即便今天比較忙我也會花五分鐘小動一下」
「今天吃飯除了澱粉以外我也吃了肉跟青菜,我覺得今天自己的飲食非常健康均衡」
後記-自己走過的路才能拿出來教
我在剛出社會時,曾因為工作壓力大而接觸到抽煙這個壞習慣,雖然心中知道這個習慣不好,但也無力更改,就這樣持續抽了一年半,戒菸前三年偶爾會破戒,這曾讓我非常困擾。
當然我也曾用「紀律」、「戒」等技法,直到開始探究原理之後才逐漸站穩腳步。曾聽醫生說過戒菸沒有連續超過三年不點煙或偶而場合抽都不算成功,那我已經現在完完全全把這個壞習慣從我生活中給徹底移除超過5年了,當我每次想到每個月省下的錢以及肺部是如此的清爽,我就覺得非常值得。
所以呢,「我不抽煙」、「我喜歡運動」、「我注重健康」這些雖然看似不同的習慣,但背後的行為心理學、演化傾向機制卻是一樣的,如果可以先理解源頭,相信操作起來會輕鬆很多。
我的啟蒙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身為教練,你沒辦法教你自己都學不會的事情」。所以,我只教那些我自己驗證過、可複製、有理論依據的實戰技術。
我不太用「戒」這個字眼,因為有些食物是歸屬在心靈類的,必須要有所重視。
補充 21/7/18
封面圖引用資訊
Photo by Creativa Images on 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