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胖的秘訣:想吃就吃
2023 Feb 03 長線體態
「算了不管了,今天先吃一波,其他的明天再說!」
你也一定有過這種經驗。與其壓抑心情,讓暴漲的情緒用加倍的進食量奉還,何不想吃的時候就吃呢?
有沒有什麼食物是被你放在控管名單之中,但每天都會一直想到它的?先肯定自己想吃的心情並實現它,身體作為感謝,也會回報你不暴食的承諾。
不易胖的秘訣:肯定自己的進食慾望
我曾有位客戶跟同事打賭三個月內看誰瘦最多,他自己規劃一套「超噁心」的飲食計畫。這套課表已經不是六根清淨的等級,而是人生了然無望的境界。我的客戶是一個平常要下班後會跟朋友聚餐喝點小酒,假日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大菜的那種,突然變成清湯掛麵怎麼受得了?
(喔不是,掛麵至少還有碳水,那份課表沒那麼可愛...)
當然,他的朋友也不好受,心裡想著有好菜好酒不喝,又想念哥們,這樣的人生到底在幹嘛?於是有一個人先「偷吃」,接著兩個人退出,再來是大家一起的週末解放。而那份打賭贏了才能拿的公積金,變成了超大規模的加菜金。
「誇張的暴食!」我能想像那個場景有多瘋狂。老實說,喝酒聚餐做菜只是一個工具,好哥們聚在一起才是重點。如果順著繼續推理,那以聚會為名目,大家點份套餐搭配酒品,為什麼不能吃?
基於能量守恆機制,凡壓抑者必加倍奉還,請避免這樣做。試著先肯定自己想跟朋友聚在一起吃飯的心情,找出自己也能同意的作法,讓自己擁有對食物的選擇權,而不是一昧的壓抑。
想吃就吃真的沒問題嗎?
每當我提到想吃就吃才是避免暴食的方法時,多數客戶都會「雙手盤胸前+皺眉頭」,這邊跟你分享兩個真實故事:
電動隨你打的故事:這我在親子教養專欄看到的。曾有一位青年沈迷於電動,不想去上學,於是爸媽幫他請了假,要求他天天打電動,就如同要求他天天寫作業那樣。「有時間看電視還不去打電動?」、「你今天才打5個小時,確定這樣能破關嗎?打到破關才能出來房間」。恩,相信我,就是在讀書之餘打電動才叫爽,真的要你天天打,第一天會笑,第三天就覺得其實有書可以讀還真不錯。
整塊蛋糕的故事:這我親身經歷。我喜歡吃紅葉鮮奶油巧克力蛋糕,但只有生日才會買,想想我都自己賺錢了為什麼不能隨時都來一塊?來一塊不夠,我要吃它個過癮,於是我買了一個8寸的蛋糕,這是一個跟電鍋開口差不多大的蛋糕。恩,前兩塊很高興,切第三塊開始滑手機,接著把剩下的冰冰箱。經歷這次以後,我會說想吃去買一塊就好,一次吃下整份蛋糕的奶油量實在有點噁心。
不管是滿足飢餓感或填補心靈的渴望,剛開始你會狂喜,接著滿足,其實也就夠了。真的要你每天做,全力做,你會發現它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好玩。
兩種需滿足的食慾
你的身體有兩種餓:
- 真的肚子餓
- 情境:活動量較多的日子(或運動)後故意不吃東西,晚上餓到睡覺,反而爬起來到廚房弄了一堆東西來暴飲暴食。
- 解法:依據身體的回饋吃飯,活動量多的日子就多吃一點,坐姿靜態的日子則正常吃飯或少一點。
- 情緒說你餓
- 情境:哥喝的不是奶茶,是情緒
- 解法:先認識自己的情緒,奶茶不一定是想喝,而是一種慰藉
世界上的兩種餓:
該吃不吃不該吃卻吃,
有種餓是情緒覺得你餓。
五個思考擺脫暴食
思考一:承認自己想吃
教練我最愛的食物是珍奶,教練也是人,我明白告訴你我會吃這些東西,不怕你知道。
- 承認是肯定自己、光明正大、不做兩種形象
- 肯定自己那份想吃這食物的心情
- 不評判好壞,只是單純的接受
如果自己都能大方承認自己想吃,那麼潛意識還有什麼理由反駁你?
吃吧!
想吃就吃不是放縱,而是與自己和解。
如果每次面對食物都是壓抑、暴吃、後悔、重新壓抑,那「想吃就吃」會變成負面連結:「順著心情吃=後悔+痛苦」。真正的「想吃就吃」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與情緒,品味那份感謝與肚子裡的飽足感,當自己被撫慰了以後,停手,謝謝自己願意給自己一次進食的機會。
吃→滿足→停手→微笑→感謝自己→我做到了=正面連結
思考二:不小心吃多的時候,反而是你的機會
「哎呀,這只是實驗結果較差。」
「沒遇過這樣的狀況難免的。」
沒有失敗,只有成長或學習。重點不是這次吃多了,而是透過這次的經驗學到什麼?通常,客戶們在嘗試的過程是「先過度暴吃→再極端少吃→最後找到自己的節奏」。這是很正常的心路歷程,你已經在路上了,你很棒!請先肯定努力的自己。
接著,給你一些回家功課:
- 為暴食製造負面感受
- 試著把「吃過量」的身心感受記下來,越深刻的感受就越能增加改善行為的動機。
- 肚子撐的感覺、花錢的感覺、懊悔的感覺、滿滿奶油的油膩感、睡不著的感覺、赤胃酸的燒灼,把這些感覺好好想一遍,甚至為這個畫面加點料。如果一件事讓你感到反感,那身體就會啟動逃避系統,請善用演化機制送你的禮物。
- 覺察吃飽跡象
- 試著把「開始要吃過頭」的跡象給記起來,能被覺察就能被停止。
- 開始有點飽的跡象是什麼?是肚子撐起來的感覺嗎?是自己吃飯速度降低的時候嗎?是開始想拿手機來滑的瞬間嗎?
沒有失敗,只有成長或學習。
思考三:今天吃過就好,想吃明天再來
我前陣子去日本玩,大罐明治鮮奶1000ml 不到60元台幣(254¥),「什麼?牛奶比台灣手搖還便宜!」雖然吸引人,但我還是選小罐450ml的。「想喝,明天再買。」是自己親身的體會。
我承認自己想吃而不是刻意忽視它。我全然的享受,而不是用「如果沒有明天,所以暴飲暴食」。我是教練,維持體態才應該是日常主軸,但也因為我的不壓抑,反而潛意識像是感謝認同又理解自己的難處一樣,吃到滿足點居然會自己停止。
神奇吧?我無意間打開了「正念飲食」的開關。
思考四:邊吃飯邊追劇是危險的
吃飯不專心的兩個危險:
- 生理飢餓感訊號會被延遲,會吃下比想像中更多的食物
- 心靈滿足感沒有得到慰藉,吃完還是會感到空虛
活動多的日子吃的會相對多,要如何知道自己吃到什麼程度該停?又或者如何讓心靈感受到被撫慰而停下筷子?答案是「專心吃飯」、「好好吃飯」。
找個沒人打擾的位子坐著,好好品味眼前的食物,它的擺盤、它的口感、它的味道、它滑進喉嚨的感覺,吃下這東西帶給你的感受。這才是所謂的好好吃飯。當你放感情品味眼前的餐點時,你的視覺、嗅覺、味覺、身體、心靈都同步獲得補充,如此,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並不需要這麼多的食物。
思考五:心理狀態好,食物選擇就會好
情緒不高不低的均值心理狀態是選擇食物較為理性的時刻(是的,高興時的亂吃跟失落時相比好不到哪去喔!)。當狀態不好時,心裡那條「食物選擇保險絲」容易斷掉,取而代之的是:「我已經這麼___,為什麼不對自己好一點?」
因此,平常就要有意識的定期減壓,例如:
- 觀察情緒
- 培養興趣
- 自我對話
- 固定休假
結語:讓自己有選擇權,其實你要的並不多
除了有毒的、過敏源食物外,其實食物沒有好壞之分,是自己的思想定義了分類。我思考的是一種長線心態,壓抑自我的意思是「你有一天還是會做」,不小心這份阻擋變成忍耐後的「犒賞」,那不就又變正面增強了嗎?
「那些被壓抑的暴食衝動,通常是自己想要的、會過量的食物。」
所以,順從渴望、理解自己的食慾、思考食物背後的情緒意義比起粗暴的拒絕好得多。拒絕是簡單的,因為不用思考,但我只想說:「困難且需要探索的作法,才能讓你事情越做越簡單的長期作法。」
食物沒有好壞,只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