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練-是通往金牌的必經之路?
2022 Mar 18 訓練技術與觀點
相信曾去過國訓中心的選手、教練們,對於這句話一定不陌生,在這裡提出一個問題跟大家討論:台灣選手意志力世界數一數二,苦練的程度也是數一數二!但是,為什麼周遭亞洲國家同樣的黃皮膚,但跟我們比起卻有極大的成績差距?或許以下問題可供大家思考:
**原文刊載於20130827於波恩體能粉絲頁**
**為求保留原意,Hank未針對文章做任何形式之修改**
晨操真的有必要嗎?
有時候兩次訓練間隔太短,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晨操,在這種恢復不足的情況,訓練效果可能打折扣。若讓選手能睡8-9小時,身體有充分恢復再練是否更好?
苦練就一定拿金牌?
有些團隊,到了暑假,課表每天就是高強度高強度還是高強度,1個禮拜六天,每天都是高強度高份量,教練總是告訴選手,撐下去就是你的,不要抱怨,不要喊痛。但這樣就會成功嗎?
大家都知道什麼是過度訓練 (Overtraining) 也知道超負荷 (Overload) 但有人知道這兩者的轉變往往僅一線之隔?操弄的好是Overload,操弄不好是Overtraining
台灣選手的訓練時數與忍痛功力是數一數二的有名,電影也常拍一些在雨天滑壘、腳受傷咬牙也要上場的橋段!但是,在選手受傷之前,可能會看出這選手抱怨身體特定地點痠痛,訓練意願降低等,這時候應該要傾聽選手的聲音。不一定每天都要重量訓練、不一定要沒睡飽就晨操、不一定受傷還要包紮後硬練。疲勞的時候可以做點動態恢復、調整動作模式、伸展、按摩、核心訓練等等……疲勞的心靈、軟組織都需要時間恢復。
跟著前人的腳步?
運動科學是一門需要終身學習的學科。常常在給技術教練訓練建議時,常聽到一句話:「以前我的教練是這樣練我的,所以現在我也這樣練我的選手」,但那可能是幾十年前的事情。因此有些訓練觀念在當時很有效,但2013的今天,可能有更佳的方法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我們應學習前輩好的訓練經驗,並融入新的、被驗證可行的訓練新觀念。
先有效率再求份量
- 苦練不一定會成功,事實上,先追求有效率的練習,再追求有份量的練習。
- 疲勞的軟組織需要時間恢復,不一定每天都要高強度或高訓練量。
- 與其一群人盲目練習,不如有效率地針對目標來做。
在沒有路的國度裡賣鞋(22.3.18 補充)
在那個年代,肌力與體能是一個新興的名詞,是一個正要開始在台灣萌芽的概念。在此之前,選手的技術訓練、體能訓練、恢復、治療幾乎都是由教練一手包辦。而且那時網路並沒有現在發達,並不是什麼資訊都能在網路查到的。
光就這一點,我覺得那個年代的教練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情非得已
關於苦練的另一個事實是,以前的教練職位並沒有現在來的有保障,很多是一年一聘。雖然有不少的教練知道訓練不一定是一年就能累積起來的,就算是選手身體素質很好、成績也很好,但沒有經過幾年國際賽的磨練,有時候臨場心志不夠強韌就足以輸掉比賽。
但是呢,在一年一聘的情況下,還能有什麼選擇呢?上有老、下有小、轉身還有老婆與房貸。
怎麼辦?
當然就是操下去啊!有時候基層如此呈現是因為上面的制度設計,讓大家不得不以短線的做法經營選手。
我付錢就是想看你一直有在忙的樣子
另外,即便有些教練知道恢復很重要,但是如果一整天都沒練習,上面的人怎麼看你?
有時候付錢的人就想看你無時無刻都在操練的樣子,不然明年要續聘前是會『思考』的。
這就是基層的無奈之處,休息對選手好,但高層不喜歡,怎麼辦?
九年後的現在
現在回首這篇文章,我當初並沒有體會到教學第一線教練的難處,他們是最愛護選手的人,總在上面的要求與選手的身心健康中找到平衡,於是自掏腰包、包山包海的選手需求,說是第二個爸爸也不為過。
辛苦了!
現今的競技運動已經很不一樣了,更有長線視野、更有效率、更科學化、更注重恢復,這一切都是前人努力所堆疊出來的。